首頁 > 印刷博物館 > 源遠流長的印刷術 > 印刷術的發展和傳播 > 元代的印刷業 > 元代的印刷技術 |
|
元代刻版的字體
元代刻書的字體,除了多用顏體、歐體、柳體外,另有三個特點是宋代及明清時期所少見的。
除端楷趙體外,元代創新了一種行楷趙體刻印本,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西廣信書院刻印的《稼稈長短句》,其字體活潑流麗。 二是元版書中無諱字,即不避諱。元人禮制觀念比較淡薄,避諱要求不嚴,所以元刻本中幾乎見不到避諱的痕跡。 三是書中多用草體、簡體字和異體字。元代刻書的草體字多用于書籍的牌記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德五年王常刻印的《王荊公詩箋注》一書的牌記中。
元代簡體字和異字的使用,這種現象,官刻、私家刻書比較少見,書坊刻本較多。經史文集中較少 ,而類書、小說、戲曲書中較多。元代政府把蒙古新字作為通用國字,對漢字的書寫傳刻要求不十分嚴格,加之書坊刻書目的在于營利,力求印書周期短、出書快。所以在刻書中,筆畫繁瑣的漢字被簡化了,出現了簡化字,如“無”、“馬”、“禮”、“氣”等都與現在的漢字相同。建陽刻本《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古今翰墨大全》、《古今源流至論》和前邊所舉《關大王單刀赴會》等書中簡體字使用更多。 元代對宋代形成的宋體字的發展不太明顯,但也沒有后退,如如元代岳氏刻印的《春秋經傳集解》一書中的字體既有楷體的特點也有宋體字的特點。到了至元二十六處魏天右刻的的字體,更加接近于后來出現的“宋體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