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家魯明善
魯明善(1271—1368),名鐵柱,字明善,以父名為氏。13世紀初期的畏兀兒人(維吾爾族),祖籍西域,在中原從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
魯明善出身于書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魯納答思官至翰林學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譯家,通曉畏兀兒、漢、藏、印度多種語言文字。魯明善自幼隨父習讀。公元1314年,到壽春郡(治今安徽壽縣)做監察官,后調到京師,在刑部任司法監察。以后又曾任靖州路(治今湖南靖縣)、安豐路(治今安徽壽縣)達魯花赤(蒙古語,“鎮守官”之意)。
魯明善出任安豐肅政廉訪使,兼勸農事。他繼承和發展我國周秦以來的農本思想,認為以農桑為本,才能使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社會才會長治久安。在任期間,他視察江淮一帶農情,研討諸農書,編纂了《農桑衣食撮要》(又名《農桑撮要》、《養民用宜》二卷)。
《農桑衣食撮要》分上、下兩卷,是一部按“月令”體裁撰寫的農書,列有農事208條,約15000字。內容豐富,書中按月列舉出應做的農事,包括農作物、蔬菜、果樹、竹木等的栽培,家禽、家畜、蜂、蠶等的飼養,農產品的加工、貯藏和釀造等,都加以詳細記述。文字通俗易懂,簡明扼要,既吸收了古人的生產經驗,又總結了當時農民群眾的先進技術,強調了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對元代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且既繼承了漢族地區的農業生產的優良傳統,又發揚了少數民族在農牧業生產上的好經驗,充分集我國各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于一體,實用性強,是我國古代一部比較優秀的農書。
在此書中,魯明善強調建立和鞏固農桑為本的思想,提出政府在發展農桑生產上加強技術指導,反對當時廢農為牧的錯誤主張。強調正確利用天時地利之宜,不誤農時,實行多種經營,以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要求既要取得地利,也要保持水土,增加土地肥力,切不可破壞性和掠奪性地使用土地。他還提出在發展生產和實行多種經營的基礎上,力爭兼收“貨賣”之利,主張發展城鄉間的商品交換,這是取得更大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途徑。
魯明善還提倡勤儉奮斗,“一生之計在勤”、“居家以勤謹為先”等思想一直激勵人們勤儉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