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學的集大成者宇妥•云丹貢布
宇妥•云丹貢布(708—?),亦作宇妥•元丹貢布,唐吐蕃時期杰出的醫學大師,藏醫學的奠基人。
公元708年(唐景龍二年),宇妥•云丹貢布出生于拉薩堆龍吉納(今西藏堆龍德慶)的醫學世家。曾祖父洛哲希寧為藏王松贊干布御醫,祖父齋杰加嘎爾巴札是藏王芒松芒贊御醫,父宇妥•瓊布多杰為藏王赤都松御醫。
宇妥•云丹貢布天資聰慧,3歲時,即隨父學藏文、讀經學醫。5歲時學《甘露化學》和《藥師佛修習法》等佛教密乘,并開始隨父行醫,10歲任吐蕃王子赤松德贊御醫。
宇妥•云丹貢布25歲時,離開家鄉,遍訪名師,足跡遍布阿里、山南、康定等地,甚至遠涉尼泊爾、天竺(印度)等鄰近國家和內地五臺山,探索鉆研醫學。他廣投名醫,善于吸收百家之長。曾拜著名的漢地名醫東松岡瓦為師,學習治療癲癥、痙癥、狂犬癥等醫術;得尼泊爾名醫達納釋拉哈所授《熱癥特殊治法》、《喘癥休息療法》。拜天竺名醫班欽•旃陀羅比為師,聽受《醫續目錄•明燈》等;師事名醫美旺,聽受《體腔穴竅分指》、《刀針關鍵鎖鑰》等醫學論著,積累并掌握了眾多醫學原理,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醫學知識,對其一生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返回吐蕃后,宇妥•云丹貢布四處行醫治病,廣授名徒,培養醫生,搜集民間驗方,炮制成藥,功績卓著。45歲時,他以吐蕃醫學為基礎,博采漢醫學、天竺醫學所長,歷經十年,編著完成了藏醫學發展史上的巨著——《四部醫典》,奠定了藏醫學的理論基礎,創立了較為完整的藏醫學體系。
《四部醫典》又稱《醫方四續》,藏語稱為《居!贰热葚S富,對基礎理論、生理解剖、診斷、治療、藥物等諸多內容都有精辟論述。通過后人多次增補、注釋,并繪制成一套大型彩色掛圖,內容越發詳細、明了、形象。該書采用詩體語言,將醫學理論與臨床經驗有機結合起來,對每一種病都從病因、分類、癥狀及治療等方面進行具體論述,深受藏族人民歡迎。歷經千年,經久不衰,至今仍是經典式醫著,成為藏醫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四部醫典》不僅在國內產生重大影響,有漢文譯本,而且還引起國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曾被譯成俄文、蒙文等版本,對國際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宇妥•云丹貢布還撰寫了《實踐明燈》、《經驗明了》等30余部醫學論著,奠定了藏醫學完整的理論基礎,成為祖國醫學的瑰寶。
宇妥•云丹貢布為藏醫學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輝煌的成就,被藏族人民稱譽為“醫圣”、“藥王”。相傳他活了一百多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