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抗日英雄李紅光
李紅光(1910—1935),朝鮮族。又名李弘海,李義山,朝鮮京畿道龍任郡丹參洞人。因不堪忍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和殘酷壓榨,1926年,李紅光一家遷居我國吉林伊通縣留沙咀子屯。他勤奮好學,不僅能說流利的漢語,還精通日語。
1927年,李紅光參加伊通“農民同盟”和“青年同盟”,開始有組織地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接受革命思想,并積級投入到反對日本侵略者和軍閥、地主的斗爭之中。
1930年,李紅光在伊通縣三道溝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他被選為中共伊(通)雙(陽)特別支部組織委員。1932年,當選為中共磐石中心縣委委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三省被日寇的鐵蹄踐踏。東北人民在中共滿洲省委的領導、號召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斗爭。中共磐石中心縣委遵照省委指示,成立了武裝赤衛隊,又叫“打狗隊”,李紅光任隊長。這是黨在南滿地區領導抗日武裝的開始。他率隊配合磐石地區的農民運動,開展打擊地主、分糧濟貧、處治漢奸等工作,并營救被捕的抗日會員、保衛中心縣委的安全。
1932年初,“打狗隊”改編為游擊隊,李紅光繼任隊長。同年4月3日、5月1日和5月7日,李紅光率領磐石縣蛤螞河子朝鮮、漢等族農民發動反日大暴動。他們破壞鐵路、橋梁,給日本殖民主義者及走狗以沉重打擊。尤其是5月7日的暴動,參加的朝、漢群眾達1000余人,后來迅速擴大到4000余人,波及雙陽、伊通、磐石三縣,抓獲50多名日本走狗,沒收地主糧食1000多擔,震撼了三縣的日偽統治集團。
1932年6月,中共磐石縣委將赤衛隊和暴動農民骨干30多人編為“磐石工農義勇軍”,李紅光任隊長。他將從《孫子兵法》中學得的知識運用于戰斗中,靈活機智地開展游擊戰爭。11月,楊靖宇受黨委派到吉海鐵路沿線視察指導工作,整編了磐石革命武裝,隊伍迅速擴大。1933年1月,磐石工農義勇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下設三個大隊,一個教導隊,楊靖宇任游擊隊政委,李紅光任教導隊政委,成為楊靖宇的得力助手。游擊隊在他們的領導指揮下,以玻璃河套、紅石砬子為中心抗日根據地,在雙陽、伊通、磐石、海龍、樺甸等廣大地區與敵人展開艱苦卓絕的斗爭。從1933年1月29日至4月30日,連續4次粉碎日偽軍的“圍剿”。交戰60余次,殲敵100多人,繳獲大批武器,游擊隊自身不斷發展壯大。楊李威名大振,令敵人聞風喪膽。
同年9月,南滿游擊隊正式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楊靖宇任師長兼政委,李紅光任參謀長。10月至12月間,日軍調集重兵,瘋狂“討伐”,企圖消滅獨立師。楊、李率隊堅持游擊戰爭,不斷主動出擊,打擊日偽軍,打退了敵人一次次的進攻,開辟了以龍崗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1934年4月,東北抗日軍聯合指揮部成立,楊靖宇被選為總指揮,李紅光任參謀長。這樣,包括獨立師在內的17個抗日武裝改編成八個抗日支隊,由聯合指揮部統一領導,開展抗日斗爭,大大加強了南滿地區的抗日武裝。11月7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成立,李紅光任第一軍第一師師長。
1935年2月,李紅光率隊襲擊日寇軍需品儲存地東興鎮。他采取調虎離山戰術,突然襲擊敵駐地,殲敵數十人,繳獲大批軍需品,大獲全勝,在軍事上、政治上沉重打擊了敵人。5月,李紅光率所部少年連和五團200多名戰士,越過老嶺,到本溪、桓仁一帶組建騎兵隊。當部隊行至興京縣老嶺時,與日本守備隊200多人不期而遇,雙方激戰,李紅光指揮戰士勇敢反擊,不幸胸部中彈,因傷勢過重,失血太多,搶救無效而壯烈犧牲,年僅25歲。
李紅光在短暫的一生中,致力于抗日戰爭。在戰斗中,他沉著機智,身先士卒,獲得戰士們的愛戴和擁護。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率部出奇制勝,屢立戰功,沉重打擊了日本殖民主義者,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精神永存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