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聯的創建者周保中
周保中(1902—1964),原名奚李元,奚紹黃。白族,云南大理縣(今大理市)人。
1917年,周保中入滇軍當兵,參加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運動。后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第17期工兵科學習,學到了系統的軍事理論和知識,受到嚴格的軍事訓練,走上革命道路。
1924年,周保中從講武堂畢業,先后在國民黨第六軍任營長、副團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長、副師長、少將軍事參議等職。北伐軍進攻南京時,他率部奇襲雨花臺,占領軍事要地。在戰斗中,他總是身先士卒,沖鋒陷陣,以驍勇善戰名冠六軍上下,成為北伐軍中年輕而又有勇有謀的指揮員。
1927年,周保中加入中國共產黨。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七•一五”叛變革命后,周保中經受了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的嚴峻考驗。同其他共產黨人一起,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頑強斗爭。1928年,他到上海中共中央軍委工作。年底被派往蘇聯莫斯科,進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國際列寧學院等院校學習,系統學習了共產主義理論和軍事理論。1931年回上海工作。
“九•一八”事變后,中央軍委特派周保中到東北組織抗日武裝,開辟革命根據地。自此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抗戰生涯。
1932年2月,周保中擔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3月,到寧安組織領導吉東地區的抗日斗爭。指揮了著名的馬橋河等戰役,給日寇以重創。1933年,他與胡澤民、王毓峰組成黨委,重新整編自衛軍,靈活機智地打擊敵人。次年,在寧安聯合其他抗日武裝,成立了寧安反日同盟軍(后改為綏寧反日同盟軍),周保中任軍事委員會主席。他協調各部,采用“化整為零”、“避實擊虛”等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同日偽軍周旋,戰斗三十多次。開辟寧安抗日游擊區。
1935年2月,反日同盟軍改編為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周保中任軍長兼黨委書記。同時與楊靖宇、趙尚志等抗日將領著手組建由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周保中率領的第五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他任軍長。在他的正確指揮下,部隊聲勢浩大,戰斗力極強,團結了牡丹江上游的抗日隊伍,并聯絡和支援各抗日聯軍,協同作戰,一起度過難關。1937年3月,他成功指揮了依蘭圍城打援的戰役,消滅日偽軍3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威震東北。
“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對抗日聯軍發起瘋狂的“大掃蕩”。面對復雜的形勢,東北抗日聯軍11個軍組合為三路軍,周保中任第二路軍的總指揮兼政委,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堅持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1938年11月,日寇調集70余萬日軍,對我抗日聯軍進行拉網式“搜剿”,輪番轟炸、掃射。周保中指揮部隊英勇還擊,但力量懸殊,傷亡慘重,許多抗聯將領英勇犧牲。在此危難時期,周保中一方面以大無畏的精神鼓勵戰士,經受住一切艱難困苦的考驗。一方面,處處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置生死于度外。在戰斗中多次負傷,一次戰斗中腸子被打出,他將其裝回腹部,繼續堅持戰斗。戰士們被他的勇敢精神和剛強意志所感染,在極其險惡的條件下保持了頑強的戰斗力。
1940年后,形勢更加惡化,在敵人鐵桶般的封鎖包圍中,抗日聯軍同黨、人民失去了聯系,沒吃沒穿,只得靠山果、野菜甚至樹皮、草根充饑,露宿于冰山雪地之中。還要隨時與日寇作戰。1942年,在蘇聯的安排下,周保中率部進入蘇聯境內進行整訓。為集中領導,統一指揮,成立了抗聯教導旅,他任旅長。他組織部隊進行軍事訓練,學習各種戰地技術,為奪取勝利培訓了一批高素質的指戰員。
1945年8月初,抗日戰爭進入最后階段,周保中將一批指戰員空降到敵人后方,收集情報,發動群眾,為蘇軍進軍東北,消滅日寇做出了重要貢獻。并成立新的東北黨委會,他任書記。將抗聯分為50多個工作組,分赴東北各城市進行接管工作。
抗戰勝利后,周保中立即投入到解放東北的斗爭中,先后擔任遼吉軍區司令員、吉林軍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和吉林省政府主席等職,為東北的解放立下不朽功勛。
1949年底,周保中奉命回云南工作,任云南省軍政委員會副主任、省政府副主席和昆明市軍管會副主任以及中共云南省委委員、統戰部長、省政府黨組書記和省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等要職,為云南各項事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1954年后,周保中當選為第一屆、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并被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委員。
1955年,周保中因功勛卓著,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后又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1959年4月,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
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在北京病逝。他一生為革命轉戰南北,為中國的解放和建設事業鞠躬盡瘁,他是中國共產黨員學習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