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
 |
康熙皇帝 |
康熙(1654—1722),清代皇帝,即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滿族,年號康熙,故亦稱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而又功績卓著的著名皇帝。
順治十八年(1661),年僅8歲的康熙即位,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代理國政。當時,鰲拜等人專權擅政,為非作歹,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個藩王也形成割據勢力。康熙六年(1667)親政后,在祖母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智擒鰲拜,剪除其黨羽,奪回權力。繼而宣布“永停圈地”,下令削藩,并著手肅正朝綱,恢復內閣制度。很快扭轉政局,展現中興之勢。
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叛亂,統一西南各省。二十二年降服鄭克塽,收復臺灣。二十四年出兵驅逐盤踞黑龍江流域雅克薩城的沙俄侵略軍。二十八年與俄國訂立《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中俄東段邊界,鞏固了我國東北邊防,捍衛了祖國領土和主權完整。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親征,平定占據新疆并不斷內犯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叛亂,統一漠北地區。五十九年進軍西藏。為加強中華各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統一全國的同時,康熙采取了獎勵墾荒、輕徭薄賦、興修水利、利商便民等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政策,醫治戰爭創傷,增加收入,鞏固政權。他曾6次南巡,察閱河務、調查民生,觀覽風俗民情。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升平盛世”。
康熙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從中國的四書五經、詞章、歷算等傳統文化,到西方的天文、地理、醫學、幾何等自然科學,均有一定造詣。他十分重視人才和學術研究,開博學鴻詞科、明史館,纂修《明史》,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為保存、繼承和發展民族科學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康熙六十一年(1722),69歲,61年勤勉為政如一日的康熙因病去世。他一生殫精竭慮、勵精圖治,于守成之中創業,使天下安泰、四海承平,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建立了豐功偉業,不愧為我國封建帝王中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