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菜牛
由于毛南族山區缺少耕地,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毛南人除惜土如金,見縫插針開墾面積很小的“雞窩地”,精耕細作之外,就是利用滿山的青草來發展家庭飼養業。家家都養菜牛,專供食用,不作勞役,成為毛南族的特產,暢銷國內及港澳市場。菜牛都是圍欄圈養,牛圈干爽、避強光、很清靜,夏防蚊蟲,冬防受凍。對剛入圈的牛要細心觀察其習性和喜吃什么飼料,有時要在草上灑鹽水以增加食欲。同時對病牛有一套民間草藥療法,很多人家的園子里都種有草藥。除喂草之外,還喂玉米、高梁、飯豆、紅薯、南瓜等雜糧,并煮熟拌潲喂食。這是圈養階段。第二階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滿骨架。這個階段喂牛的草要在日出前割回來,草葉上沾有露珠,且越嫩越好,一頭牛每天吃60公斤左右。中午和晚上還要各加喂10公斤雜糧潲水料,半夜再喂一次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第三階段是攻膘。每天除供給大量嫩草外,還要加喂泡發的小米及黃豆漿。經40多天的攻膘,連牛脊背上的肉都鼓得高出脊梁骨,形成一道凹槽,把木盆放在牛背上也掉不下來。因為牛太肥,山道又難行,無法趕下山去出售,只好宰殺挑肉上市出售。肉呈粉紅色,瘦中夾肥,層次分明,鮮嫩紋細,肥而不膩,煎燉烹炒,都爽脆可口,是牛肉中的上品,凡是吃過的人,都贊不絕口。
傳說,毛南族特殊的飼養菜牛法,是由他們所崇拜的善神“三界公”傳下來的。三界公小時家貧,為人放牛度日。他有給牛畫地為牢的本領,牛在他劃定的圈內吃草,他自己去砍柴,兩不誤。某日他砍柴時巧遇仙人下棋,頓時入迷。仙人們吃蟠桃時分給了他一塊,并邀他同回仙山。途中三界公見一山泉,脫口說:“此泉好洗牛肚涮火鍋”,仙人們認為他凡緣未脫,令其回家。仙界一日,人間多年。他劃圈放牧的牛已成了一大群。經觀察,三界公認定了好幾種牛愛吃的草,從此便配以精料,改為圈養,并傳此法給眾鄉親。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