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愛情節
 |
黎族青年 |
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的“愛情節”。關于節日的來歷,有兩種傳說。一說遠古時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幸免于難,被飄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后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另一說,很久以前,在昌江和東方兩縣交界處的燕窩嶺上,有一間很大的石頭船形屋(黎族的典型民居造型),有位很漂亮的黎族美孚姑娘在屋中仙化為一尊石觀音坐像。第二年3月3日,一群戀人登山游玩時遇雨。他們在石屋中避雨時,霹靂聲中石屋的門閉了,觀音娘娘收留了他們。后人為了自己的子女都能長得漂亮,都能在觀音保佑下過上好日子,便把“三月三”作為節日來歡慶。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伙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巖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蕩秋千等體育游戲。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于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來歷和主要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被稱為愛情節。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同宗同族不婚。兒女成年后,有自己單獨居住的房間,稱“隆閨”。男女青年自由交往,在一起奏鼻簫,彈口弦琴,唱情歌,尋找意中人,就是“玩隆閨”。結婚要征得父母的同意。有些地方仍有婚后妻子仍暫住娘家的“不落夫家”習俗。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