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茵掩映的竹樓
西雙版納江邊湖畔的平壩中,傣家竹樓在檳榔、椰子、芭蕉、柚子、木瓜等叢林翠茵的掩映下,影綽隱現,玲瓏別致。
 |
綠茵掩映的傣寨 |
竹樓,顧名思義,是以竹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傣族的竹樓一般用數十根大竹子作支撐主架,在離地2米多高處鋪樓板。樓分上下兩層,樓下無圍墻,是拴牲畜、養家禽和堆放農具的地方。樓上住人,竹墻縫隙較大,既采光又通風,所以一般竹樓都沒有窗戶。竹樓的一端設有樓梯,拾階登樓,先是走廊,正面是陽臺。陽臺上放置水缸,人們在這里洗漱、晾曬衣物和納涼。室內以一道竹籬笆隔成堂屋和臥室。樓頂呈A字形,覆蓋以茅草編成的“草排”。大概是由于它像一頂被支撐的大帽子,所以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當年諸葛亮到西雙版納的時候,一個叫巖肯的青年人向他請教建造什么樣的房屋才能讓傣家人住得更舒適,諸葛亮想了想便在地上插了幾根筷子,然后將自己的帽子往上一放說:就照這個樣子蓋吧。
 |
瓦頂木樓 |
傣語把竹樓稱為“很”,據說“很”是“烘哼”的變通音,“烘哼”為鳳凰展翅之意。相傳竹樓的創建者帕雅桑目蒂想用本地盛產的竹子為傣家人建造一種既適用又舒適的住房,可是試蓋了幾種都不理想。后來,天王神帕雅英變成一只美麗的鳳凰飛到帕雅桑目蒂面前,用各種肢體動作引導他建成了特別適應南亞濕熱氣候、防潮濕、防蛇獸的竹樓。于是,帕雅桑目蒂就將這種竹樓命名為“烘哼”。人們為了記住帕雅桑目蒂這位建房始祖的功績,把“烘哼”改為“很帕雅桑目蒂”,即帕雅桑目蒂的房子。后來,住房形式不斷變化,人們便把各式竹樓統稱為“很”了。現在多數竹樓已改為木樓,樓頂的“草排”也被瓦所取代,樓墻上安設了玻璃窗,但傳統的竹樓建筑形式卻依然保留著。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