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戲劇有儺味
布依族的戲劇有布依戲、地戲、板凳戲等。其中布依戲流傳最廣,已有200多年歷史。布依戲是布依土戲和布依花彩調戲的統稱。布依土戲由八音坐唱(亦稱“板凳戲”)發展而成,成型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至今仍由民間藝人按寨組成戲班,業余演出傳承。每個戲班30多人,演員有生、旦、丑、大王、武將等分工。伴奏有鑼、鼓 、二胡、月琴、簫、笛、木魚等。以布依語演唱、道白對話、插科打諢,以漢語說引子、定場詩和自報家門。劇目有本民族傳說故事和移植漢族傳統劇目兩類。演出時間多在春節或農閑季節。正戲前跳加官、敬戲神,結束后掃臺,都是固定程式。“文搖扇,武揮刀”,化裝簡單,戲裝依劇目內容而定。民族劇著民族服裝,移植劇仿效漢地戲裝。

|

|
地戲面具(孟良) |
地戲面具(楊六郎) |

|

|
地戲面具 |
地戲面具 |
地戲因在平地演出,不需搭臺設景而得名。民間傳說地戲是向其他兄弟民族學來的。戲班都是農民業余組成,一般以村寨為單位。能組織起戲班,并在農閑節日里走村串寨演出,是生活富足的表現,所以群眾很支持。演出時演員著戲裝,戴面具于額部,面具下垂一塊黑紗布遮住臉。武將頭插野雞翎,背戴背靠和小旗。面具以楊木雕成,著色畫成各種人物臉譜,有胡須髯口,形象十分生動逼真。有打擊樂和管弦樂伴奏,劇目題材多取自《說唐》、《岳飛傳》、《楊家將》等歷史小說故事。用布依語演唱。有關專家學者認為地戲起源于古代的“儺”,是戲劇藝術的“活化石”。
每當布依戲和地戲演出時,觀眾擁滿場地周圍的空地山坡,足見其被群眾喜聞樂見的程度。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