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洱海之濱的民族――白族
巍峨壯麗的蒼山下,碧波蕩漾的洱海邊,生活著蘊育五朵金花的民族――白族。
白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59萬多。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部分散居在湖南大庸、桑植,貴州畢節,四川涼山等地。
白族自稱“白”、“白子”、“白尼”、“白人”。他稱較多,有“民家”、“勒布”、“那馬”、“勒墨”等。元、明時史籍稱之為“白人”或“僰人”。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確定以“白族”作為統一族稱。
白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為漢、藏緬語混合語言類型。歷史上使用漢語文比較普遍。歷史上使用的文字有三種:漢文、僰文(即漢字白讀的古白文)、梵文。50年代創制了拼音白文,80年代,白、漢雙語文教學實驗取得成功。
白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業、畜牧業及手工業。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有甘蔗、烤煙、茶葉等。
 |
門樓 |
白族的宗教信仰以本主神崇拜為主,也有部分人信奉佛教或道教、基督教等。歷史上盛行火葬,明代以后逐漸改為土葬。
白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火把節、本主節,并有三月街、漁潭會、繞三靈等盛大街期和傳統集會。
白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建筑、醫學、史學、教育、文學、音樂、舞蹈、戲曲、繪畫、雕刻等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