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寨的標志——木鼓
 |
木鼓 |
木鼓,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標志性的建筑物。每個村寨都有一至數個。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橫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沒有墻壁的小棚子。木鼓房雖然面積不大,結構簡單,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當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廟宇的功能與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
木鼓舞與甩發舞 |
由于木鼓的這種神圣地位與作用,“拉木鼓”便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樹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多于農歷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屆時,首先由村寨頭人會議確定拉木鼓的時間及主祭人(出牛,承擔活動費用的人),準備好要剽殺的水牛數頭、取肝看卦黃牛一頭,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當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壯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選好的樹木,準備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參加)均身著節日盛裝,前來拉鼓,大家邊歌邊舞,用繩索將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當天不能進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殺雞祭 祀之后,另擇吉日進寨。
 |
獨弦琴 |
新鼓進寨之日,舉寨歡騰。鄰寨的人們也敲鑼打鼓,前來祝賀,大家載歌載舞,剽牛、殺豬、飲酒娛樂。
新木鼓的制作大約需要20余天。摳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響,向全寨報喜,并舉行新木鼓安放儀式。晚上,全寨人齊聚木鼓房周圍,再次歡歌共舞,慶祝新木鼓的順利制成。至此,整個“拉木鼓”祭祀活動方告結束。
據說,佤族拉木鼓是為了祭祀“莫偉”神的。佤族人認為,“莫偉”是人類祖先的化身,他平時住在天宮,不問人間之事。只有聽到木鼓之聲,他才會下凡為人類解危救難或共享歡樂。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