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多名勝
納西族地區處處都有令人向往的歷史勝跡和自然風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實際上是一座“無圍之城”,千百年來一直以袒蕩的胸懷迎接南來北往的客人。它以四方街為中心,四條干道向外延伸,并與如網的小巷相連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宮。街道全用石頭鋪成,由于長年累月的踩踏和風雨洗滌,被磨得十分光滑,像用大理石砌成一般,刮風不起塵沙,雨天沒有泥濘。具有宋、明建筑風格的屋宇,星羅棋布,鱗次櫛比。源自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河水,到了城頭雙石橋后,分數股穿街過巷,環城流淌。家家門前有流水,戶戶院中有奇花。由于“小橋、流水、人家”的古城設計匠心獨運,吸引著無數中外學者和游客在此駐足,他們流連忘返,感嘆人間竟有這般勝景!
 |
麗江古城納西族
傳統民居 |
麗江城北百余公里處,可見到“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寶山古城堡――“石頭城”。它于明代修建在一個巨大巖石上,面積不過幾百平方米,盡管四周懸崖峭壁,仍然建了一圈高2米許的石墻。險要的地理形勢加上構筑獨特的藝術,古城堡猶如一朵秀美、挺拔的靈芝屹立在金沙江峽谷最高處。
 |
依山傍水的納西族村寨 |
據史籍記載,唐朝初年,在麗江巨甸鎮塔城村北2公里處的金沙江上,曾架設過一座著名的鐵索橋,可謂是“萬里長江第一橋”。可惜僅用了100多年便毀于戰火。迄至清代光緒年間,新的鐵索橋又修建起來。它位于麗江與永勝之間,取名“金龍橋”(俗稱梓里鐵索橋),橋身寬約3米,長90米,用16條鐵鏈跨江拉成,兩側有兩條手扶護鏈,中間鋪上厚木板,像彩虹飛懸在金沙江上的這座鐵索橋,對于便利各民族的往來,把祖國邊疆和內地聯結起來,至今還在起著重要作用。
中甸縣東南部的白地鄉是納西族聚居區之一。這里有一個白水塘,塘水系碳酸泉,純白清澈。由于礦泉沉積物的堆積,凝結成一大片銀色的河床梯田,泉水溢流而過,近看如雪浪滾滾,遠觀似瀑布飛瀉,紅日高照,瑩光數里,蔚為大自然的奇觀。
白水塘邊,有一著名的金石文物――摩巖題詩,為明代麗江納西族土知府木高所作。從其八句詩文可知,白地鄉還是納西族東巴教的圣地哩。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