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鄭和
鄭和(1371-1435),本姓馬,名和,小字三保(或“寶”),回族。明云南昆陽州寶山鄉和代村(今屬晉寧縣)人。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祖父、父親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麥加朝覲。故自幼對外洋情況有所了解。明初被虜掠至南京,入宮成為太監。由于他聰慧勤勉,又屢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賞識,獲賜“鄭”姓,更名鄭和,并升任內宮太監。他一生建樹頗多,其中最偉大的成就是七下西洋的遠航。
 |
鄭和像 |
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與副使王景弘等率領由62艘寶船,2萬7千多人組成的龐大船隊,從蘇州瀏家港出發,浩浩蕩蕩遠航西洋,逾兩年而返。經越南、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今斯里蘭卡),到達印度西岸。此后,他又6次遠航,最遠到達非洲東岸和紅海海口,歷經30多個國家,航程16萬余海里(約合30萬公里)。第一次實現了由中國到達印度洋、紅海海岸及赤道以南非洲東岸海域的直達航行。
鄭和等人每到一處,都以瓷器、絲綢、銅鐵器和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的土特產,與各國加強聯系,從而為發展遠洋航運,擴大中國對外開放,促進中國同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華僑對南洋的開發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產生了深遠影響。
鄭和的遠航,表現了中國人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偉大的航海家。他的輝煌業績,不僅是回族人民的光榮,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