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堂與普通教育
 |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 |
回族是個十分特殊的民族,來源特殊,分布特殊,教育也與眾不同。一方面,由于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與伊斯蘭教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而從蕃客東來開始,宗教教育便成為其教育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回族主要與漢族交錯雜居,生活在浩如煙海的漢文化氛圍之中,講漢語,用漢文,主客觀條件都要求他們接受中國式的普通教育。因而,普通教育也成為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種教育伴隨著穆斯林的東來和回族的形成與發展同步進行。雖然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背景下表現的程度不同,但都未曾中斷,而是在發展中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即宗教教育中運用或保存著中國的傳統教育形式,而普通教育中又滲透、蘊含著回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意識,從而構成了回族特殊的教育模式。兩種教育兼容并蓄,共同發展,為回族培養、造就了一批批、一代代宗教及其他各類人才,促進了回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經堂教育,亦稱“寺院教育”、“回文大學”。“經”是指伊斯蘭教經典,“堂”即清真寺(唐代人稱清真寺為“禮堂”)。因經堂教育的場所附設在清真寺,且以傳習伊斯蘭教經典為主要內容,故名。
經堂教育的辦學方式,是學校設在清真寺內,由阿訇招收學員若干名,先教授阿拉伯字母、拼音和初級伊斯蘭教知識,然后轉入“大學”,系統講習阿拉伯文語法、修辭和《古蘭經》、《圣訓》、教法學等。學生修業一般三至五年不等,期間衣食住行均由清真寺所在地附近穆斯林群眾供給。結業后便“穿衣掛帳”,取得當阿訇資格。
回族的普通教育,從唐宋時期“蕃學”的產生便已開始。元代,回回人定居后,為了適應中國的生活,更好地在此扎根、發展,甚至為官求仕,許多人便開始學習和接受漢語、儒學等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回回人中的上層人士及其子弟,或入私塾,或進“書院”、“國子監”,修習漢文化。有元一代,不少回回人科舉入仕,或成為著名的漢學大師、詩人、畫家等。明代,隨著回族的形成和中國化的加劇,中國式的普通教育更加普遍。這種教育的結果是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回族文人、作家,步入仕途者也不在少數,如政治家馬文瑞、海瑞,思想家李贄,詩人丁鶴年、金大車、金大輿等。
鑒于經堂教育的弊端,并受近代教育救國、科學救國思潮的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回族有識之士及宗教界人士進一步認識到,回族要發展、振興,必須從改革教育入手。于是,他們紛紛創辦新式回民普通中小學校和兼學文化知識的宗教學校。新式回民教育,代替了傳統的經堂教育,為回族子弟學習漢文化和西方的先進科學文化創造了條件,使回族教育開始走上了自我改造、自我創新之路,這是回族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此后,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回族的普通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發展。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