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的標志──鼓樓
 |
鼓樓 |
鼓樓是侗族獨特的樓宇建筑形式。遍布貴州、廣西等侗族地區。一般以村寨或家族為單位建造。侗族民歌唱到:“未建寨子,先建薩壇和鼓樓”。侗族人民每建一個新的村寨,首先要建造高大雄偉的鼓樓,之后以它為中心,在它周圍蓋吊腳樓。因此,如今的侗寨中央都矗立著一座高大醒目的鼓樓。大的或經濟條件比較好的村寨,也有建四五座鼓樓的。進入侗鄉,舉目遠眺侗寨,吊腳樓群之中,鼓樓挺拔聳立,巍峨壯觀。
鼓樓是一種木結構重檐、多柱式建筑。或4柱,或6柱,或8柱以上。建筑工藝復雜、講究。首先用四根粗大結實的古杉作擎天柱直達頂部,四周以4-12根中柱排列支撐,矮者數米,高者數十米。重檐層數五、七、九層至十一、十三、十五層不等,均為奇數。整座樓分三部分:底部多為正方形,少數呈六邊形,有的圍以欄桿,有的則敞開,內置長條木凳,圍以火塘,可容納百余人,是鼓樓的實際使用部分。中部是層層疊樓,自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每層樓檐均有翅角,如白鶴展翅欲飛,獨特精巧。上部為傘形寶蓋頂,式樣有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三種。四角者,八柱落地;六角者,十二柱落地;八角者,十六柱落地。柱頭上雕繪祥龍彩鳳;層閣外壁,彩繪民間故事連環畫;檐角有雕塑的龍鳳飛鳥,椽頭嵌有小鏡子。造型別致,工藝精巧。上豎桅桿直指藍天。鼓樓內不分層,一通到頂,高處懸掛一面長3-4米的牛皮作面的大鼓,供召集眾人時擂敲,因此得名“鼓樓”。如此巨大的工程、繁雜的結構,竟不用一根鐵釘,全部是用卯榫、木栓將大柱、中柱、橫梁、穿坊等巧妙地穿合銜接起來的,而且扣合無縫無隙,牢固堅實。充分顯示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藝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
侗寨與盛裝少女 |
鼓樓是侗族村寨中最高大的建筑物,是侗寨的標志,侗族文化的象征。作為各個村寨的公共活動中心,鼓樓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歷來聚眾議事、制定鄉規民約、斷案、調解民事糾紛等重大活動均在此進行。如,村寨里遇有重要事宜,便可登樓擊鼓,召眾商議;某個地方發生火災、匪盜等,也擊鼓呼救。一寨擊鼓,他寨呼應,照例擊鼓,于是,一寨傳一寨,人們紛紛聞鼓聲而來;逢年過節,外村寨的歌隊、戲班或蘆笙隊來訪,全寨老少亦聚集在此,迎賓送客,對歌、跳舞、賽蘆笙、耍龍舞獅。因此,鼓樓在侗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如今,社會安定,長鼓雖已失去傳遞信息的作用,但鼓樓仍然是村寨中聚眾議事、節慶集會和男女青年社交活動的場所。夏天,人們來到鼓樓聊天納涼。冬天,大家圍坐在火塘邊講故事、唱古歌,其樂無窮。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