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迪加爾規劃
(planning of Chandigarh)
印度東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爾,是從平地興建起來的新城市。 1951年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耶受聘負責新城市的規劃工作。他制定了城市的總體規劃,并從事首府行政中心的建筑設計工作。 昌迪加爾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干旱的平原上,占地約40平方公里,規劃人口規模近期為15萬人,遠期為50萬人。
昌迪加爾的總體規劃貫穿了勒·柯布西耶關于城市是一個有機體的規劃思想,并以“人體”為象征進行城市布局結構的規劃。
 |
昌迪加爾規劃示意圖 |
勒·柯布西耶把首府的行政中心當作城市的“大腦”。主要建筑有議會大廈、邦首長官邸、高級法院等,布置在山麓下全城頂端,可俯視全城。博物館、圖書館等作為城市的“神經中樞”位于大腦附近,地處風景區。全城商業中心設在作為城市縱橫軸線的主干道的交叉處,象征城市的“心臟”。大學區位于城市西北側,好似“右手”;工業區位于城市東南側,好似“左手”。城市的供水、供電、通信系統象征“血管神經系統”;道路系統象征“骨架”;城市的建筑組群好似“肌肉”綠地系統象征城市的呼吸系統“肺臟”。 城市道路按照不同功能分為從快速道路到居住區內的支路共7個等級,橫向干道和縱向干道形成直角正交的棋盤狀道路系統。此外,全城還有一個安排在綠地系統中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交通系統。
由城市干道網劃分成的矩形街區,每塊面積約為100公頃(800×1200米),按鄰里單位的概念進行規劃,居住人口各為 5000~20000人。鄰里單位內的商業布局模仿東方古老的街道集市,橫貫鄰里單位。鄰里單位中間與綠帶相結合,設置縱向道路,綠帶中布置小學、幼兒園和各種活動場地。
城市行政中心附近設置廣場。廣場上的車行道和人行道布置在不同的高程上。各建筑物主要立面向著廣場,經常使用的停車場和次要入口設在背面或側面。在建筑方位上考慮了夏季的主導風向和穿堂風。廣場上設置水池,以增加空氣濕度,豐富景觀。在設計中強調了建筑空間尺度和人體尺度的關系。
昌迪加爾的規劃設計功能明確,布局規整,得到一些好評。批評者認為城市布局過于從概念出發。從建成后的效果看,建筑之間距離過大;廣場顯得空曠單調;建筑空間與環境不夠親切;對城市居民的生活內容考慮不夠。城市建成使用后的幾十年中,已作了一些調整。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