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興——規模宏大
隋文帝楊堅奪得北周政權后,于開皇二年在舊城東南龍首山南面選了一塊“川原秀麗,卉物滋阜”的地方建造新都。先造宮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羅城。新都定名為大興城。
隋大興的總體布局,從當時統治階級利益出發,為了使宮城、官府與民居嚴格分開,使朝廷與民居“不復相參”,在布局上把宮城放在居中偏北。南面為皇城,其中集中設置了中央集權的官府衙門,官辦作坊和倉庫、禁衛部隊等,皇城三面用居住里坊包圍。
大興城的規劃大體上仿照漢、晉至北魏時所遺留的洛陽城,故其規模尺度、城市輪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洛陽很相似。但大興是新建城市,因此比洛陽更為規整,更為理想化。
大興城東西18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城內除中軸線北端的皇城與宮城外,劃分109個里坊和二個市,東為都會市(唐東市),西為利人市(唐西市),每個坊都有名稱。城內道路寬而直,宮城與皇城間的橫街寬200米,皇城前直街寬150米,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米。全城形成規整的棋盤式布局。
為了都城各項物品的供應和滿足宮苑用水,開皇三年在城西側開挖永安渠和清明渠,直通宮城與禁苑。又開龍首渠旨三產河水至苑內,并于開皇四年由大興城東鑿300余里至潼關,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運通黃河而不經渭水,名為廣通渠。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