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發展概況
我國的城市建設與城市規劃是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當西方城市科學尚處于粗放階段,我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業已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富有華夏文化特色的城市規劃體系。其中包括城市規劃理論、建設體制、規劃制度及規劃方法。隨著社會的演進,這套體系傳統不斷得到革新與發展。因此,歷代名城輩出,如商都“殷”、西周“洛邑”、漢“長安”、隋唐“長安”與“洛陽”、宋“東京”與“臨安”、元“大都”與明“北京”等,都是當時居于世界前列的大城市。其規劃之先進,城市之宏偉,影響之絢麗多姿,一直為世人所稱頌。從不同時代的一些外國人士的記述中使可窺知一二。例如唐時日本僧人圓仁對當時揚州城市之贊許,元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認為杭州(南宋臨安)城市之莊嚴秀麗,堪為世界之冠。
在原始社會漫長歲月中,人類達著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經濟生活,當時以家居、巢居為主要形式,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居民點。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長期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人類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點。具有了城市的某些要素。
概括地說:我國古代城市經歷了過渡階段,即約公元前第三千世紀中葉,出現了城堡式聚落,可視為“城”之原始多型。第二個過程為奴隸社會初,即約公元前21世紀左右,誕生了正式的“城”。第三個過程為封建社會初,即約公至前5世紀左右,形成了“城市”。由城堡式聚落至正式的“城”,再進化為真正的“城市”歷時千年之久。此后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也是我國城市規劃與建設傳統的繼續新與發展。
在古代,城市既是奴隸主、封建主對人民進行統治的據點,也是當時經濟、文化、軍事、科學技術等多方面成就的集中體現,又是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及艱辛勞動的結果。我國歷史上曾擁有卓越的城市建設成就與經驗。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