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學派——曇花一現的建筑
19世紀以前芝加哥是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鎮,1837年僅有4000人。由于美國的西部開拓,這個位于東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鎮在19世紀后期急速發展起來,到1890年人口已增至100萬。經濟的興旺發達、人口的快速膨脹刺激了建筑業的發展。而1871年10月8日發生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場毀掉全市1/3建筑的大火災,更加劇了以新建房屋的需求。在當時的這種形勢下,芝加哥出現了一個主要從事高層商業建筑的建筑師和建筑工程師的群體,后來被稱作“芝加哥學派”。
他們使用鐵的全框架結構,使樓房層數超過10層甚至更高。由于爭速度、重時效、盡量擴大利潤是當時壓倒一切的宗旨,傳統的學院派建筑觀念被暫時擱置和淡化了。這使得樓房的立面大為凈化和簡化。為了增加室內的光線和通風,出現了寬度大于高度的橫向窗子,被稱為“芝加哥窗”。高層、鐵框架、橫向大窗、簡單的立面成為“芝加哥學派”的建筑特點。“芝加哥學派”中最著名的建筑師是路易.沙利文。
“芝加哥學派”的建筑師和工程師們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認真解決新高層商業建筑的功能需要,創造了具有新風格新樣式的新建筑。但是,由于當時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它們缺少歷史傳統,也就是缺少文化,沒有深度,沒有份量,不登大雅之堂,只是在特殊地點和時間為解燃眉之急的權宜之計。使這個學派只存于芝加哥一地,十余年間便煙消云散了。路易.沙利文本人也由于任務稀少,竟致破產,于1924年在潦倒中故去。
“芝加哥學派”的曇花一現和沙利文的潦倒而卒表明:直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傳統的建筑觀念和潮流在美國仍然相當強大,不易改變。然而,山雨欲來風滿樓,新建筑的大潮勢不可擋。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