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60“海盜旗”戰(zhàn)略轟炸機

圖-160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制的一種變后掠翼超音速戰(zhàn)略轟炸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稱之為“海盜旗”(B1ackjack),1987年開始交付空軍試用。圖-160的研制是采用招標的方式進行的,參與招標的有圖波列夫設計局、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圖波列夫設計局提出的方案是在圖-144超音速旅客機的基礎上發(fā)展的;米亞西舍夫設計局提出的設計稱為M-18方案;蘇霍伊設計局提出的方案是在T-4飛機基礎上的改進設計。當時空軍認為M-18設計方案是比較好的,但是考慮到圖波列夫設計局具有大型轟炸機的設計經驗和生產能力,所以最后決定還讓圖波列夫設計局在M-18方案的基礎上研制圖-160戰(zhàn)略轟炸機,批量生產廠家為喀山飛機制造廠。原型機于1981年12月19日首飛,1987年5月開始進入部隊服役,1988年形成初始作戰(zhàn)能力。
圖-160是一種多用途超音速戰(zhàn)略轟炸機,不僅能以亞音速、低空突防進行攻擊,而且可以在高空、超音速(M數大于1)的情況下作戰(zhàn)。攜帶巡航導彈和近距攻擊導彈時,能夠對預先確定坐標的目標進行核打擊,在今后裝備了高精度常規(guī)精確制導炸彈后可以攻擊機動目標或戰(zhàn)術目標。
圖-160采用變后掠機翼,內側固定段后掠角較大,前線翼根一直向前延伸到機頭兩例;外側翼后掠角變化范圍為20°-65°,前線有全翼展襟翼,后緣有大翼展雙縫襟翼及內插式襟副翼。機翼的位置很低,與圖-26轟炸機相似,其后掠翼的轉軸較靠外,這樣有利于中心配平。機身截面呈圓形,十字形尾翼。機組乘員為4人,通過前起落架艙進入駕駛艙,均有獨立的K-36ДM型彈射坐椅,采用電傳操縱系統(tǒng)進行飛行控制。四臺HK-32型渦扇發(fā)動機分別并列安裝在靠近機身的兩翼下,單臺(加力)推力245千牛(25000公斤力)。
主要機載設備包括導航/攻擊雷達(據稱有地形跟隨能力)、機尾裝有預警雷達、天文和慣性導航系統(tǒng)、航行坐標方位儀、機身前下部整流罩內裝有攝像機以輔助武器瞄準以及主動、被動電子對抗設備等。
武器裝備:圖-160沒有裝備機炮,彈艙內可載自由落體武器、短距攻擊導彈或巡航導彈等,兩個12.80米長的武器艙,前艙的旋轉發(fā)射架可帶6枚Kh-55MS巡航導彈,后艙的兩個旋轉發(fā)射架可帶24枚Kh-15P短距攻擊導彈。
尺寸數據:機長54.10米,機高13.10米,翼展(后掠角65°)35.60米,(后掠角20°)55.70米,機翼面積(后掠角20°)360.00平方米。
重量數據:空重118,000千克,最大燃油量160,000千克,最大武器載荷40,0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267,6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75,000千克,最大著陸重量155,00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高度12,200米)M2.05,巡航速度(高度13,700)M0.9,海平面最大爬升率67米/秒,實用升限15,000米,起飛滑跑距離2200米,著陸滑跑距離(最大著陸重量)1600米,最大航程(無空中加油)12300千米,限制過載+2.0g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