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的注意力幾乎從沒有象現在這樣被數學所吸引。當熱浪退去,留給了人們許多的思考。其中一個頗有代表性的話題是:如何在我國創立一個良好的數學普及環境呢?其實一些具有前瞻眼光的出版社已經動手了,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不失時機地推出了“新版”M.克萊因的《古今數學思想》。
克萊因原著的書名是“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1972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甫經面世,即博得了好評。譽稱是“就數學史而論,這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本。”(見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74.9,Vol.80,No.5,pp.805~807)整整30年過去了,仍未有同類的著作可與之比肩。說是“新版”,1979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就推出了該書的中譯本,現在斥資購買了版權,再度隆重推出,可以說是“舊貌換新顏”。
正如書名所指出,本書著重在論述數學思想的古往今來,努力說明數學的意義是什么,各門數學之間以及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尤其是和力學、物理學的關系是怎樣的。本書特別關注數學在近二、三百年的歷史發展,著重在19世紀,有些分支寫到了20世紀的30或40年代。
M.克萊因教授本人深受哥廷根大學數學傳統的影響,注意研究數學史和數學教育,是一位著名的應用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因此,他很能體會到讀者的心情。今天,學生們的數學知識,主要是從數學課程中獲得的。通常的數學課程給出的是一個系統的邏輯敘述,這些課程經過編纂者的錘煉,成為“完美”的典范。這就使學生們淹沒在成串的定理中,并產生一種幻象:數學就是從定義到定理,數學家們都是無堅不克的英雄。
歷史卻恰恰相反,克萊因在該書的序言中指出:“課本中的字斟句酌的敘述,未能表現出創造過程的斗爭、挫折,以及在建立一個可觀的結構之前,數學家所經歷的艱苦漫長的道路。學生一旦知道這一點,他將不僅獲得真知灼見,還將獲得頑強地追究他所攻問題的勇氣,并且不會因為他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無缺而感到頹喪。實在說,敘述數學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霧中摸索前進,并且如何零零碎碎得到他們的成果,應能使搞研究工作的任一新手鼓起勇氣。”
我想,每一位數學工作者、數學教師、數學系的大學生,甚至普通的數學愛好者,都會被克萊因話撥動自己的心弦。
克萊因教授希望“本書對于專業的數學家和未來的數學家都有所幫助”,因為,專業的數學家今天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傾注到他的專題上去,使得他沒有機會去熟悉他的學科的歷史。事實上,這種歷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的根,深扎在過去。“數學是一個有機體,它的生命力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所有各個部分的不可分離的結合。”如果割斷歷史,可以說,那一門學科都不會向數學這樣受到傷害。克萊因以其在數學領域的專業造詣和對數學歷史的高超駕馭,對數學分支的歷史發展,對數學思想演變的歷史脈絡,和對數學家的評述都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克萊因善于把歷史敘述和內容介紹結合起來,通過比較豐富的史料來闡述觀點。閱讀此書,不僅專業的數學家和數學史工作者感到受益非淺,就是要想了解數學的普通公眾,也可以從中獲得寶貴的啟示。
原書51章,共1238頁,中譯本分成四冊。短短的書評無法描述原著恢宏的氣勢,但是,如果您打開扉頁,瀏覽一下目錄,就會被深深地吸引住:數學是從那里出現的?希臘數學的輝煌成就中存有那些局限性?數學中的人文主義活動;數學設計信念的發展;促使微積分產生的社會因素;18世紀數學工作的推動力;作為人的創造物的數學;真理的喪失;等等。這些論題已經遠遠超出一般數學史的論域,而涉及數學與社會、數學與文化以及數學與哲學這些在今天引起廣泛關注的課題。上述目錄中問題,有些克萊因曾經做過專題論著,如《西方文化中的數學》(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
牛津大學出版社,1953年,中譯本為張祖貴譯,臺灣九章出版社),有些則后來被克萊因進一步擴展為新的學術專著,如《數學:確定性的喪失》(Mathematics
The loss of Certainty,牛津大學出版社,1980年,中譯本為李宏魁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著名的法國數學家H.龐加萊說過:“如果我們想要預見數學的將來,適當的途徑是研究這門科學的歷史和現狀。”
那么,如果您真要想了解數學的歷史,
M.克萊因的《古今數學思想》是一部值得一讀的書。它為初學者展開了一幅數學史發展的全景畫卷,也為專家學者提供了深入獨到的專題分析。不論是通讀全篇,抑或是擇其片段,都會使你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作者:紀志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