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兩年這本書賣得怎么樣,但這條消息確實把中國的“民間數學家”折騰得不善。
據了解,這兩年,中科院數學所不斷有聲稱已破解難題的“民間數學家”來信來訪,他們中間既有農民、中學教師、也有企業高工。在吃了閉門羹之后,一些“民間數學家”便聲稱要將自己的成果直接寄到國外的著名科學刊物發表,但從此都沒有了下文。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有哪位職業數學家宣稱已攻堅成功。
德國的數學家聯合會主席施特洛特(Stroth)認為,別說100萬美元,就是1億美元的重賞,也未必會加快問題的解決。他指出,“在數學上100年的時間不是很長的時間”,那個在20世紀被人解決的“費馬猜想”就有350年的歷史。此外,他也不認為當今如此發達的計算機能替代人來解決數學問題。他指出,計算機充其量是能找出反例,來證明一些證明方法是錯誤的,而要解決這些難題,還要靠人的思想,“在這方面計算機永遠不能代替人”。施特洛特還認為,當今世界數學難題也不止這7個,還有很多。
他提醒數學愛好者,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和低估問題的難度而貿然求解,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個艱深的數論問題,證明它不僅需要扎實的數學基礎和過人的思維能力,還需要對前輩數學家所做種種嘗試系統了解,這些都是普通數學愛好者所難以做到的。否則只能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許多人都認為這純粹是這兩家出版社的炒作。就在此事發生不久,美國的科雷數學基金會也懸賞百萬美元,為七大數學難題求解,但限期卻是100年。另外的條件是,相關的論文必須在世界性的專業雜志發表,在兩年內如無異議才發給獎金。
事實上,陳景潤是在無“百萬美金”的懸賞下,如癡如醉地被“哥德巴赫猜想”吸引,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取得了(1+2)的重要成果。當時他的工資不高,而且辦公環境是比較差的,他是在一個只有6平方米的小房間里,把床板當作辦公桌的條件下堅持研究這個難題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很多人都在搞運動,不做研究了,但是他還在堅持做研究。因此他的驅動力是什么? 之后美國科學院副院長來華訪問時,驚問陳景潤:“是什么力量和毅力,使你大力推進了如此之難的哥德巴赫猜想呢?”
英國數學家赫晉黎在寫給陳景潤的信中驚嘆道:“啊,你移動了群山!”
北京晚報 2002-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