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當然不會錯過這次采訪機會,跟丘教授討教;想從大數學家身上借鏡的同學,不妨作一參考。
不說不知,這位世界—流的數學家,其成長階段都.在香港度過。而丘教授在數學界屢獲殊榮,究竟他有什么治學的心得呢?
情有獨鐘
丘教授認為,做學問要做得好,培養興趣相當重要。他回憶道:“小學時,自己的數學跟別人沒有分別,成績平平無奇,到了中學時代;由于得到幾位數學科的良師悉心引領,開始對數學產生興趣,尤對平面幾何情有獨鐘。”
中學二年級開始,所有在數學教科書或作業上所出現過的習題,丘教授都會一題不漏地鉆研。到了中三中四,更主動自學大學數學課程。
在旁人眼中,大學課程對于一位初中生來說可能困難重重,但丘教授卻認為,只要對研究的學問有相當興趣,就算遇到難解的問題,你都會愿意花時間參考不同的相關資料。你接觸的書本愈多,解決的問題就會愈多,與此同時,做學問的興趣也會相應地提升。
天人合一
對于不少人而言,數學是一門硬邦邦的學問,不能容許有輕微的偏差,更談不上有半點兒人情味,但獲獎無數的丘教授卻對它有另一番見解。“數學家就像音樂家及畫家一樣,要懂得從前,人遺留下來的遺產中去分維優劣,—繼而從中購養料,把既有東西推前一步。假若能夠應用一些簡單數學定理把大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描述出來,對于我來說就是一門漂亮的藝術。”丘教授接著說:“在研究過程中,甚至你發覺原來世間萬物都可以用你的腦袋及雙手計算出來,自己吏會不期然地感受到。莊子所言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種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雖然有。時所創出來的定理未必有實際應用機會;或對整個數學界發展未必有重大的影.響,但對于我來說卻是一種共鳴。”
高瞻遠矚
就是基于這一點點共鳴,丘教授在數學領域上仍然不離不棄,繼續不停地在數字游戲中尋找新意丘成桐教授總結多年做學問的心得指出,做學問除了要有興趣外,懂得減壓也是一把通注成功大道的鑰匙。丘成桐的父親雖然在他初中.時代過世,。但他所留下來的東西卻對丘成.桐影響深遠.“先父雖然離世,但他所教給我的文學、哲學及歷史的學問卻是終身受用。由于在學習文學的過程中,需要反復背誦,對于年輕的我當然覺得好討厭,好花時間。但成長后,卻發現過去讀過的詩詞歌賦不但可以幫助自己宣泄情緒及舒緩學習或做學問的壓力,同時亦影響到本身對人生及做學問的看法。丘教授坦言:“中國雖然有好多數學家,但很少能有大的發展,皆因他們缺乏遠見。而自己優勝的地方在于看事物會遠一點及透徹點,絕不會只局限于在某一個小問題上兜轉,反而會顧及全局來看。丘教授更直言,這種高瞻遠矚的眼界,與過去研究歷史及哲學時所學到的涵養有一定的關系。
〔香港《東方日報》1月1日報道〕(2001.1.23參考消息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