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科學教育?如何進行科學教育?現在不少學校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誤區。這也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弊端。
世界上很多著名人士都曾對這一概念作出闡釋,19世紀中葉,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斯賓塞在《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中突出了科學知識的價值,第一個系統闡述了其科學教育思想。
在今天,王元認為,科學教育已有了更為深刻和重要的內涵,我們目前所強調的科學教育在大范圍內應是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認識教育。而科學教育目標則可以分為促進人發展的目標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目標,前者是科學教育本體功能的體現,后者是科學教育外在職能的體現。總的來看,科學教育育人目標與科學教育內涵的發展是一致的。從最初的注重知識、技能到關注方法與過程,到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把握科學本質。就這一點,王元院士指出,現在的科學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應該加強對科學手段的培養,要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不應只是空談,應重視在方式、方法上的應用。
科學教育在當今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開展各式各樣的科學教育活動也已成為學校的一個重頭戲。然而,在大力宣揚科學教育的今天,我們是否忽略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基礎教育,本末倒置的現象在如今的教育界已有滋生的苗頭。
就這一點,王元院士有很深的體會,學生只有學好了基礎課程,才能進行學科內的拓展,研究深層次的問題。他指出,平面幾何體系和解析幾何理論等知識,這些都出現在現今中小學生所學的數學課本中,這些內容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檢驗,是最基本的數學知識。所以在中小學的學習階段,掌握這些數學的基本內容與技巧是一項非常必要的任務,要明白這些知識的道理。基礎不好,什么研究也做不成。
眾所周知,王元院士在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過若干卓越成果,而在國內也曾一度出現過“哥德巴赫猜想”熱,一些并無扎實基礎知識的人,盲目地投入大量精力去做這一經典難題。很多人給王元院士寄來信件,提供各種各樣的答案,說自己已經證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
有一位大學生給王院士寄來的研究文章,他看了一分鐘就發現了“一個中學數學知識方面的錯誤”。對此,王元院士指出,對于知識的學習,應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而課堂教學的主導則是老師,老師教,學生學,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到什么時候也是受用的。如果連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都掌握的不牢,就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要證明所有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的和),顯然這是不現實的。
王元認為,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他做事的方向,也決定了事情的成功與否。如果說打好基礎是學好科學的前提,那么,培養良好的對待科學的態度,則是學好科學的保障。培養老師與學生良好的對待科學的態度,對于科學教育而言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王元院士就此還特別介紹了科學院前副院長兼黨委書記張勁夫同志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了“安、鉆、迷”的學習精神:所謂“安”,就是將心沉下來學習與做研究,一點也不要浮躁;“鉆”,就是要十分專心地鉆進去;“迷”,就是對待科學要著迷,做到廢寢忘食的程度。王院士在向記者解釋所謂“迷”時,還補充道,就是對科學要有濃厚的興趣。沒有興趣是搞不好科學的,這要靠“安”、“鉆”才能達到“迷”。他認為,只要有了這種精神,學習與研究就可以搞得很好。
這位年過古稀的老人,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偉大的科學、教育事業。他對待科學的認真精神,他教導后輩的諄諄話語,足以讓人受用終生。
實習生 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