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給你寫這些信的人都是些什么樣的人?
王元:什么樣都有。從大學教授一直到農民,都有。我們要看他的文章,他的語言就沒有建立起來。數學要有數學語言,他的語言都沒有,我還去猜想他在想什么。他們連什么叫無窮多個,要無窮多個偶數都被證明,這個話都不懂。
主持人:您覺得1+1什么時候才會有可能證明?
王元:現在還看不到這個前景。
主持人:還有很多人,當然我指的是專業工作者,還有很多專業工作者,現在也在為證明1加1努力嗎?
王元:好像世界上不多。
主持人:不多?
王元:因為現在看不到太多的前景。我寫過一本書在國外出版了,就叫《哥德巴赫猜想》,序言里面最后一句話就是說“假如沒有新的思想,這個問題不會再有改進”。這個書現在已經出了幾十年,而且正好最近剛出了第二版,這句話還在那個地方。
生命的溫度——《數學家王元》節目編導手記2006-08-12
王元先生是位很溫和的老人。那些枯燥的數字似乎沒有給他的生活帶來過多的影響。與他交談,雖然沒有太多對生命體悟的直白,沒有對現實執拗的己見,也似乎沒有對社稷國事憂國憂民的大情懷,但是在這位老人的言談中,總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溫度。
作為一位數學家,他不掩飾數學的難度,也從不諱言自己在難題面前的畏縮,被稱為數學家的他首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他說自己并非天才,他的成績得益于恩師華羅庚、甚至幾十年前在浙大陳建功、蘇步青教授的提攜,但他很少當眾對老師千恩萬謝,
而是歷時十年為老師立傳,這也許就是一位數學家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當被問到晚年是否還在繼續搞研究時,他會坦言,回顧自己的一生,搞數學其實很辛苦,今年家里剛添了一個小孫子,自己歇一歇,享享天倫之樂應該也不為過。
作為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這位在哥德巴赫猜想領域做出過重要貢獻的數學家,與每一位父親一樣,盼著自己的小兒子也快點給他添個孫子。也與每一位爺爺一樣疼愛自己的孫子,他特意為小孫子取名為王小元。
哥德巴赫猜想
這個猜想是德國人哥德巴赫在1742年寫給大數學家歐拉的信中提出的。內容是:任何一個大于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素數也叫質數,他是這樣一類正整數,即除了1和他自身之外,不能分解為其他整數的乘積。哥德巴赫猜想可以簡化為公式:2N=P1+P2,或者1+1。
王元證明的2+3是表示:每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至多兩個素數的乘積再加上至多3個素數的乘積。其缺點在于兩個相加的數中,還沒有一個肯定為素數的。
陳景潤在對篩法作了新的改進之后,終于證明了1+2。但是最后一步1+1直到現在也沒有被證明。
想不到王元在26歲時就停住了,以后在攻難題方面的確不再有進步。”老師的率直,學生的坦誠躍然紙上。
王元和潘承洞在共同的工作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潘承洞教授因病辭世后,王元多次為文深情懷念他。
王元教授確實是以數學家的嚴謹精神來對待傳記寫作的。為寫《華羅庚》,他花了五年時間積累資料。不僅從國內,也從國外,特別是香港臺灣搜集素材。正因為如此,才使這本傳記不僅內容豐富翔實,而且更正了許多過去流傳甚廣的傳言、甚至是謠言。
更為可貴的是,王元先生把傳記材料的每一來源,哪怕是眾所周知或細枝末節的東西,也都注明出處。對比起某些根本沒有任何參考文獻的社會或人文學科的“論文”、“著作”,真有天壤之別埃。
自1958年始,王元和華羅庚合作,研究了數論方法近似分析中的應用(特別是高維空間數值積分的近似計算方法,現稱華-王方法),其成果獲陳嘉庚物質科學獎(1990)。
1984年,王元擔任中國數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擔任中國數學會理事。
王元提到的年代正是他師從華羅庚先生,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有人說: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為了摘取這顆明珠,自哥德巴赫猜想提出后,250年來盡管曾有人懸賞100萬美元求證明,但始終沒有人成功。
王元和華羅庚從1958年開始長達20年的合作,用數論方法處理多重積分近似計算,他們在70年代完成的專著《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王方法”。
自1958年始,王元和華羅庚合作,研究了數論方法近似分析中的應用(特別是高維空間數值積分的近似計算方法,現稱華-王方法),其成果獲陳嘉庚物質科學獎(1990)。
2006年08月10日 17:50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