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文革”還在進行中。在那種特殊的政治背景下,華羅庚創造的“雙法”應用于生產實踐,他稱此為“一種特殊環境下的科協活動”。該年6月,華羅庚率領推廣“雙法”小分隊來到寧波。7月上旬,市里安排了幾場“雙法”報告會,第一場報告由華老親自講授。
那一天,天氣非常悶熱,華老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考慮到華老講課中有許多數學術語,怕聽眾聽不明白,市領導特意叫人在主席臺下最前面支起了黑板,由我用粉筆將他講的數學術語寫在黑板上。那天,市人民大會堂樓上樓下座無虛席,走廊和周圍也坐了許多人,可見報告何等引人入勝。在這場報告中,華老用通俗的例子,把人們認為神秘的“雙法”的科學道理和“0.618理論”說得淺顯易懂。比如,他啟發大家:“一支粉筆多長最好?”對此,他解釋道:“每支粉筆都要丟掉一段一定長的粉筆頭,單就這一點來說,愈長愈好。但太長了,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斷。每斷一次,必然多浪費一個粉筆頭,反而不合適。因而就出現了粉筆多長最合適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優選的問題。”
接著,華老又舉了個生活中極常見的例子問大家——發面做饅頭放多少堿(小蘇打)好?“可否針對食堂定出一個標準來?假設我們的食堂有100人就餐,用面多少?放堿多少?這100人有多少說好吃的?統計一下,不就有標準了嗎?我們就是要找出最合適的用堿量,最大限度地供給食堂里說好吃的人。”
通俗易懂的比喻把優選方法的目的,即“減少實驗次數、找到最優方案”的要領說得再明白不過了。華老的報告激起了聽眾的陣陣掌聲。
華老親自率領的小分隊接著去寧波動力機廠、拖拉機廠、太豐面粉廠推廣應用“雙法”。在寧波拖拉機廠一個金加工車間,小分隊教工人用分數法進行車床選檔方案試驗。他們就地取材,現場說法,用12個零件擺成一列,作為一個車床的12個檔,在車床旁向工人講述在實際應用中如何提高工效的方法。
在寧波太豐面粉廠,華老對該廠味精生產的配料、溫度、壓力、時間諸因素用“0.618”法進行優選,最后定出生產味精的最佳工藝,大大提升了味精的產量和質量。
此后,寧波各地先后成立了20個推廣“雙法”的小分隊,推廣“雙法”活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據統計,這些小分隊共推廣“雙法”成果5160項,創造的社會經濟效益達1100多萬元人民幣。
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東京作學術報告時,華老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倒在講壇上。我們為失去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萬分悲痛。華羅庚的名字將永遠活在寧波人民和寧波科協工作者的心里。
(作者為寧波市科協正處調研員兼中國技術市場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