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中國的數學一直背負著沉重的民族自卑心理。中國還會像中世紀那樣創(chuàng)造出世界一流的數學嗎?今天的我們可以期待中國數學的復興嗎?
當代世界數學大師陳省身堅定、自信、擲地有聲、振聾發(fā)聵地回答了上述問題:中國在21世紀必將成為數學大國!這一回答今天常常被稱為“陳省身猜想”。
陳省身于1911年出生于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下塘街,幼年并未進小學讀書,而由姑姑在家教他國文。9歲時考入浙江秀州中學附屬小學五年級。1922年,父親陳寶楨去天津任職,全家隨往。陳省身于翌年進天津扶輪中學。他不僅喜愛數學,而且也經常閱讀歷史、文學等方面的書籍,還十分喜歡寫作,曾在?习l(fā)表過詩作以及其他方面的許多文章。1926年,陳省身考入南開大學。南開大學數學系是姜立夫(1890~1978)創(chuàng)辦的,姜立夫是哈佛大學的數學博士,做的是幾何方向的博士論文,他的導師是幾何學家、數學史家?guī)炖妫↗.
L. Coolidge,1873~1954)。在姜立夫先生的影響下,陳省身對幾何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0年,陳省身從南開畢業(yè)后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師從孫光遠,學習射影微分幾何。193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獲碩士學位,并得到留美公費。但陳省身并沒有去美國,而改去了德國漢堡大學,師從德國著名幾何學家布拉施克(W. J. E. Blaschke,1885~1962)。在漢堡,僅一年時間,陳省身即完成了博士論文,1936年2月獲得博士學位。這時,他又得到中華文化基金會一年的資助。他面臨兩個選擇:留在漢堡隨阿廷(E. Artin,1898~1962)等代數名家研究代數數論,或者去巴黎隨幾何名家嘉當(E. Cartan,1869~1951)繼續(xù)從事幾何研究。陳省身選擇了后者。在巴黎的10個月,陳省身收獲豐碩、成績斐然。
1937年7月,陳省身應清華大學之聘,回國擔任數學系教授。正值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校于11月被迫遷往長沙,聯合成立長沙臨時大學。到了1938年1月,長沙臨時大學又遷往昆明,改名西南聯合大學。盡管戰(zhàn)時的西南聯大幾乎與世隔絕,但陳省身在教學之余,從未放棄過數學研究,每年都在國內外雜志上發(fā)表論文,成為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著名數學家之一。
1943年,陳省身應美國著名數學家維布倫(O.
Veblen,1880~1960)的邀請,前往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作研究。在普林斯頓的兩年多時間里,陳省身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給出了“高斯—博內公式”的內蘊證明,發(fā)現了“陳示性內”。1946年4月,陳省身回國,代姜立夫籌建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1947年,數學研究所正式成立。1948年,陳省身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在數學研究所,陳省身培養(yǎng)了一批數學人才,其中有吳文俊、廖山濤、張素誠、路見可、周毓麟、曹錫華等。這年年底,陳省身應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所長奧本海墨(J.
R.
Oppenheimer,1904~1967)之邀,再次前往美國。在普林斯頓呆了半年之后,又應邀任芝加哥大學幾何學教授,直到1960年。1960年,受聘伯克利加州大學,直到1979年退休。1981年,參與創(chuàng)建伯克利數學科學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長。同時,開始籌建南開數學研究所。1984年,南開數學研究所成立,陳省身應聘任首任所長。八十歲高齡之后的陳省身依然活躍于世界數學舞臺上。
從南開到清華、從漢堡到巴黎、從西南聯大到普林斯頓、從芝加哥到伯克利、最后回到南開,陳省身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數學。晚年他創(chuàng)建南開數學研究所,希冀中國能擁有一個世界數學研究中心;他以中國數學的復興為己任,奔走呼號、獻計獻策、不遺余力。陳省身以自己的“幾何人生”為中國數學找回了自信。
我們對“陳省身猜想”的信心首先應來自這位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大師本人的數學歷程和數學工作,F在,張奠宙、王善平主編的《陳省身文集》的出版,給了我們了解大師的機會。這本洋洋數十萬言的文集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收錄了陳省身對自己數學生涯的回憶;第二部分收錄陳省身對自己師友的回憶;第三部分收錄陳省身對中國和世界數學的看法;第四部分收錄陳省身對微分幾何學、拓撲學等的評價(包括他的得意之作——閉黎曼流形高斯—博內公式的證明、陳示性類等);第五部分收錄了陳省身少年時代寫的兩首新詩和1997年寫的一篇歷史論文;第六部分收錄的是一些著名數學家對陳省身的評價。
陳省身帶給我們的還不僅僅是民族自信心。從他的文字中,我們還讀到了數學的精神、數學的價值,讀到了數學大師的殷殷赤子之心、淡泊寧靜之境。
《中華讀書報》2002.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