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慶來是最早把近代數學引進中國的人,為國家培育了大批數學界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在無窮級整函數及亞純函數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對無窮級所下的定義,國際上被稱為熊氏無窮級。在孟德耳(Montel
)的正規族、代數體函數理論和單位圓內的全純函數及亞純函數的研究中都作出了貢獻。
熊慶來是我國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現代數學的耕耘者,為我國數學教學和研究作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不愧為數學界的一代宗師。
熊慶來,字迪之,清代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出生于云南省彌勒縣息宰村。他自幼養成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再加上非凡的記憶力與天才的語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過他的中外教師驚嘆不已。
1913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云南教育司主持的留學比利時公費生,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只得轉赴法國,在格諾大學、巴黎大學等大學功讀數學,獲理科碩士學位。他用法文撰寫發表了《無窮極之函數問題》等多篇論文,以其獨特精辟嚴謹的論證獲得法國數學界的交口贊譽。
1921年熊慶來學成歸國,先后在云南甲種工業學校、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大學、西北大學、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和系主任。他創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近代數學研究機構——清華大學算學研究部和東南大學、清華大學等3所大學的數學系,以及中國數學報。培養了華羅康、陳省身、吳大任、莊圻泰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數學家。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趙九章、錢偉長、彭恒五等也是熊慶來到清華大學后培養出來的學生。這期間他潛心于學術研究與著述,編寫的《高等數學分析》等10多種大學教材是當時第一次用中文寫成的數學教科書。
熊慶來在“函數理論”領域造詣很深。1932年他代表中國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蘇黎士國際數學家大會,后到法國普旺加烈學院從事了兩年數論的研究,獲法國國家理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此學位的中國人。此間,熊慶來寫成了論文《關于整函數與無窮極的亞純函數》,該文中定義的無窮極,被數學界稱為“熊氏無窮極”又稱“熊氏定理”,被載入世界數學史冊,奠定了他在國際數學界的地位。
作為一位學者,熊慶來自早期從事教育工作起,就把培育人才當作頭等大事。對于有培養前途的窮學生他總是解囊相助。著名的物理學家嚴濟慈,因得到熊慶來資助才得以出國深造。為資助嚴濟慈,當自己經濟拮據時,熊慶來不惜讓夫人當去自己御寒的皮大衣。華羅庚青年時代,因家貧念完初中就無力繼續上學,熊慶來在看了他發表的《論蘇子駒教授的五次方程之解不能成立》論文之后,發現華羅庚是一個數學人才,立即把他請到清華大學,安排在數學系圖書館任助理員,破格任助教工作,后直接升為教授,并前往英國留學,終于把他造就成國際知名的大數學家。熊慶來既是千里馬又是伯樂,除自己在數學研究領域內攀登上科學高峰之外,還著意提攜后進,讓后者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上另一個數學高峰,為我國數學界創建了一種識才、愛才、育才的優良傳統,他的慧眼卓識是我國科學家的典范。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繆云臺、龔自知、方國瑜等人的推薦下,熊慶來接受云南省主席龍云的聘請,出任云南大學校長,為云大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的云大,只有3個學院,39個教授,8
個講師,302個學生,教學設備簡陋,教學質量不高。熊慶來利用抗戰初期各方人才大量涌入昆明的機會,廣延人才,延聘了全國著名教授吳文藻、顧領剛、白壽彝、楚圖南、費孝通、吳暗、趙忠堯、劉文典、張奚若、方國瑜等187名專任教授和40名兼任教授,還延聘了一些外國教授,使云大成為與西南聯大同享盛名的又一處著名專家學者薈萃之地,教學質量因此躍入全國名牌大學之列,被吸收進《大英百科全書》之中;他把云大擴充成5個學院,18個系,3個專修科,1個先修班的多學院、多學科的綜合大學,學生人數達1100多人,1939年又創辦了云大附中;他還不斷充實圖。書教學設備,使圖書館藏書達十余萬冊,理科各系都有比較完善的實驗室和標本資料室,醫學院擁有附屬醫院及解剖室,農學院有實驗農場,數學系在東郊鳳凰山建立了天文臺,工學院有實習工廠,航空系有飛機3架,這在全國高校中是罕有的;他親自作了《云南大學校歌》,制定了“誠、正、敏、毅”的校訓,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誠實、正直、聰敏又有堅毅的學習精神。在熊慶來任校長的12年里,云大各項工作井然有序,日新月異,被認為是云南大學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1949年熊慶來在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次會議期間,不幸患腦溢血而致右半身癱瘓,但他并未向病魔屈服,以頑強的毅力用左手學會寫字,艱難地投人數學研究工作。1957年熊慶來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不顧臺灣當局的引誘與威脅,毅然回到祖國,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函數論研究室主任,以及全國政協委員。耄耄之年的熊慶來以殘而不廢之身“盡瘁于祖國的學術事業”,并培養了楊樂、張廣厚兩位國際知名的數學家。1969年2月2日熊慶來去世,長眠于八寶山革命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