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多方面地融會了我國古代科學的成就和當時外來的科學知識,一身兼任了科學工作的組織者、宣傳者和實踐者,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徐光啟在我國科學史上是一位值得我們永遠紀念和學習的先驅人物。
徐光啟是第一個把歐洲先進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天文學知識介紹到中國,可謂我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 在天文歷法上,徐光啟主持編譯了《崇禎歷書》。在歷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為中國天文界引進了星等的概念;根據第谷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
在計算方法上,徐光啟引進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的準確公式,并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徐光啟的天文工作,奠定了我國以后三百多年的歷法工作的基礎。他把歐洲天文學介紹、引入我國,使我國傳統天文學開始吸收了一些先進的東西,其中有比我國原有的計算公式更簡捷精確的球面三角法,以及"地球"、"地理經緯 度"、"時差"、"蒙氣差"等概念和更先進的度量制度,如把圓周分成三百六十度,一天時間分成九十六刻等。這些西方科學知識的研究和吸收使我國的科學技術工作開始進入中西結合的階段。
徐光啟和《幾何原本》
在數學方面,徐光啟的重要貢獻是翻譯了公元前三世紀亞歷山大的偉大數學家歐幾里所著的《幾何原本》,這是介紹西方數學的創舉,這在學術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徐光啟沒有入京做官之前,曾在上海、廣東、廣西等地教書。在此期間,他曾博覽群書,在廣東還接觸到一些傳教士,對他們傳入的西方文化開始有所接觸。公元1600年,他在南京和利瑪竇相識,以后兩人又長期同住在北京,經常來往。從公元1606年秋到第二年五月,他和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譯完前六卷后,當時徐光啟很想全部譯完,利瑪竇再譯,所以沒有譯完。徐光啟的翻譯質量很高。文字通俗易懂,錯誤很少,一次翻譯就成定稿。直到晚清時代,《幾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譯工作才由李善蘭(公元1811-1882年)等完成。
《幾何原本》是我國最早第一部從拉丁文翻譯成中文的數學著作。在翻譯時遇到的許多數學的專門名詞和術語,都是沒有現成可參照資料,如幾何、點、線、面、平行線、鈍角、銳角、三角形、四邊形、斜方形等,都是由徐光啟從無到有,當時想出來的,最先使用并確定下來的。可以想象這個翻譯工作有多么大的困難,徐光啟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勞動。我們今天來看許多譯名都十分恰當,不但在我國一直沿用至今,并且還影響了日本、朝鮮各國。這是徐光啟對我國數學發展的又一大功績。
除了《幾何原本》和《崇禎歷書》中的一些數學翻譯工作以外,徐光啟還有一些數學著作。在《測量異同》和《勾股義》中,他把中西測量方法和數學方法進行了一些比較,并且運用《幾何原本》中的定理把我國古代已有的證明方法嚴密化,還創造了一些新的證明系統。這些工作為我國以后的數學研究開辟了道路。
《幾何原本》有嚴整的邏輯體系,其敘述方式和中國傳統的《九章算術》完全不同。徐光啟對《幾何原本》區別于中國傳統數學的這種特點,有著比較清楚的認識。他還充分認識到幾何學的重要意義,他說“竊百年之后,必人人習之”。清康熙帝時,編輯數學百科全書《數理精蘊》(公元1723年),其中收有《幾何原本》一書,但這是根據公元十八世紀法國幾何學教科書翻譯的,和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差別很大。 到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之后,幾何學方成為學校中必修科目之一。到這時才出現了徐光啟希望的“必人人而習之”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