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布尼茨獨立地發明微積分
首先,使萊布尼茨不朽的是他和牛頓獨立地發明微積分。時至今日,這項300年前的數學雖然不為95%的人所了解,但是正是微積分推動近代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同時也是近300年數學的基礎。
萊布尼茲在31歲開始研究微積分的,那時他在巴黎任外交官,有幸結識數學家、物理學家惠更斯等人。在名師指導下系統研究了數學著作,1673年他在倫敦結識了巴羅和牛頓等名流。從此,他以非凡的理解力和創造力進入了數學前沿陣地。 他的數學研究的過程,深受他的哲學思想的支配。他的著名哲學觀點是單子論,認為單子是“自然的真正原子......事物的元素”,是客觀的、能動的、不可分割的精神實體。
牛頓從運動學角度出發,以“瞬”(無窮小的“0”)的觀點創建了微積分。他說dx和x相比,如同點和地球,或地球半徑與宇宙半徑相比。在其積分法論文中,他從求曲線所圍面積積分概念,把積分看作是無窮小的和,并引入積分符號∫,它是把拉丁文Summa的字頭S拉長。他的這個符號,以及微積分的要領和法則一直保留到當今的教材中。
萊布尼茲也發現了微分和積分是一對互逆的運算,并建立了溝通微分與積分內在聯系的微積分基本定理,從而使原本各處獨立的微分學和積分學成為統一的微積分學的整體。
其次,他是現代信息時代的先驅。最早的計算機是大科學家帕斯卡制造的,但只有加減法。萊布尼茨首先設計既能做加減,也能做乘除的計算機,最后由其他人實現。而對現代電子計算機而言,他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二進制,而且,他以二進制思想理解六十四卦圖。
萊布尼茨超乎尋常的眼光是提出普遍文字以及邏輯的符號化,這預示著其后符號邏輯和數理邏輯在20世紀的偉大進展。他把一切思維過程數字化、計算化與機械化,這些現在已得到相當程度的實現。他提出的充足理由律是對亞里士多德邏輯的重大補充。
對萊布尼茨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哲學方面。在科學興起的17到18世紀,哲學的主線是經驗論和唯理論的斗爭,而萊布尼茨是唯理論的代表。這直接引向康德的綜合。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比起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國內對萊布尼茨的研究實在太少了,盡管馬克思說過:“我是非常欽佩萊布尼茨的。”
萊布尼茨不僅在中國研究得不夠,實際上在歐洲和世界也是如此。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的全集至今遠未完成,他遺留大量的手稿尚未整理,他的書信也數量驚人,他與1000多人有1.5萬封通信,其中大量的思想有待發掘。
萊布尼茨幾乎獵措當時的所有學術領域,在每個領域均有所創見。除了上述的哲學、邏輯、數學之外,他在力學、物理學、化學、地學、法學、歷史編史學、語言學乃至圖書分類學和目錄學等方面均有突出貢獻。他對帕潘改進第一臺蒸汽機也有所助益。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從事外交活動,為國際和平努力。在他的推動下建立柏林科學院,并且曾通過白晉建議康熙皇帝建立科學院,他對中國事情有極大的熱情、極高的興趣,編輯出版《中國近況》。遺憾的是,中國對他的了解卻很少,這也許是因為他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所說“他本人就是一所科學院”。不信,維納的《控制論》把萊布尼茨當做其先驅。萊布尼茲的科研成果大部分出自青年時代,隨著這些成果的廣泛傳播,榮譽紛紛而來,他也越來越變得保守。到了晚年,他在科學方面已無所作為。他開始為宮廷唱贊歌,為上帝唱贊歌,沉醉于研究神學和公爵家族。
萊布尼茲生命中的最后7年,是在別人帶給他和牛頓關于微積分發明權的爭論中痛苦地度過的。他和牛頓一樣,都在終生未娶。1761年11月14日,萊布尼茲默默地離開人世,葬在宮廷教堂的墓地。
胡作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