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國際數學家大會(ICM)109年的歷史,有許多令人難忘的記憶,其中留給人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前兩屆。首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是在19世紀末召開的。當時數學學科發展的狀況是,一方面數學科學有許多重要的問題需要大家一起研究解決,另一方面,還不斷有一些新的分支在產生,這就使很多數學家都迫切地感覺到需要加強國際數學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是著名數學家康托最早提出了召開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建議,并親自起草了會議通知和大會議程,做了許多的準備工作。他的建議也得到了其他幾位著名數學家蓋澤、克萊因、龐加萊的大力支持,在他們的共同努力和積極推動下,第一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終于在1897年8月9日瑞士的蘇黎世召開了。會議開了3天,共有16個國家的208位代表參加了這次大會,代表們在一起討論商定了許多重大的問題,為此后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奠定了基礎。
1900年8月6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是20世紀一個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就是在這次大會上,做了一個著名的報告,提出了23個數學問題。而這個報告的內容在整整一個世紀里,都在引導人們去探索和研究。事實上,大衛·希爾伯特當時做的不是大會報告,而是一個分組報告,而他的報告的影響力卻是空前絕后的。38歲的大衛·希爾伯特是這樣開場的:“我們當中有誰不想揭開未來的帷幕,看一看在今后的世紀里我們這門科學發展的前景和奧秘呢?我們下一代的主要數學思潮將追求什么樣的特殊目標?在廣闊而豐富的數學思想領域,新世紀將會帶來什么樣的新方法和新成果?”這段精彩的講話一下子就抓住了全場聽眾的心。
之后希爾伯特報告了他精心準備和整理的23個數學問題,即世界數學史上著名的演說希爾伯特《數學問題》。它已永遠地載入了史冊,成為ICM的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一幕!100年來,希爾伯特提出的大部分問題已經解決,只有少數問題沒有解決。
從1897年開始,被人們稱之為數學“奧林匹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就為不同國家的數學家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109年來它為促進各個學科的交流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也是國際數學家大會常盛不衰的原因,它的價值所在。
過去中國的民眾對這個大會并不知曉,直到2002年,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中國北京召開之后,人們才大致了解世界和中國數學發展的水平和現狀,認識了許多國際著名的數學家。由于那次大會是21世紀的第一次大會,同時又是100年來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因此它是中國數學歷史上百年不遇的大好機會。第24屆國際數學大會在中國召開意味著什么?一種肯定與機遇,面對機遇我們又應當如何把握?2000年10月12日江澤民主席在接見中外著名數學家時表示:中國政府支持2002年在北京召開國際數學家大會,并希望藉此契機力爭在下世紀初將中國的數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推向世界前列,為中國今后的科技發展奠定堅實雄厚的基礎。這是國家領導和人民大眾對中國數學提出的要求和寄予的極大期望。事實證明第24屆國際數學家在中國召開不僅讓公眾了解了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歷史和菲爾茲獎,它確實起到了推動中國數學科學發展和普及數學知識的作用,必將推動我國數學科學研究事業的蓬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