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民間印刷
乾隆年間后期,民間印刷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時的民間印刷,大體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民間印刷的規模超過了以前任何時代;二是印刷業的分布更為廣泛,民間印刷業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及主要城市;三是古代發展的各種印刷方法,如雕版、木活字版、銅活字版、泥活字版等,都有所采用。套色印刷、彩色印刷等印刷技術,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
清代早期的民間印刷,其內容多為古代經、史、子、集等典籍,或訓、詁考據等著作。由于清初的文字獄,使民間印刷業多不敢印刷當代的著作。最為穩妥的是翻印“殿本”書,因為政府也提倡民間對殿本的翻印。因此這時期的民間印刷內容較為單一。清代中期以后,由于政府政策的放寬,民間印刷業不但數量大增,而且印刷的品種也突破了經史子集的內容,戲曲、小說等民間出版物大量印刷。
清代的民間印刷業,仍以江浙一帶最為發達。這里經濟繁榮,物產豐富,自宋、元、明以來,一直是印刷業最集中的地區。由于歷史的久遠,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刻版能手,再加上紙、墨、版等印刷材料豐富,書籍的銷售通暢,使這里的印刷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乾隆以后,江西、廣東的印刷業開始發展起來,成為印刷的重要地區。到了清代的中期,兩湖一帶的印刷業也發展起來。自乾隆年間,北京的民間印刷業也開始發展起來,其規模也逐漸擴大,印刷作坊林立,書市遍及城區。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