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印刷博物館 > 源遠流長的印刷術 > 印刷術的發展和傳播 > 元代的印刷業 > 元代政府印刷 |
|
元代的學校印刷元代各地方政府所辦學校,多數都維持了宋朝的制度,各路、各府、各州都設有學校,有的縣也設有學校。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至元二十三年,大司農統計諸路儒學已達二萬一百六十六所”。兩年之后,“增至二萬四千四百余所”。與此同時,政府還鼓勵興辦書院,作為正規學校的補充。這是也元代統治階級重視興學立教,實施尊孔崇儒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體現。
各學校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學田,其收入用于學校的日常開支往往有剩余,剩余部分就用于刻印書籍,工程較大的書則由幾個學校合作來完成。由于學校數量多,其刻印的書籍量也很大,從而也推動了元代印刷術的發展。 元代書院刻書主要有:廬陵興賢書院、廣信書院、宗文書院、梅溪書院、園河書院、龜山書院、建安書院、豫章書院、南山書院、梅隱書院、雪窗書院、西湖書院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杭州的西湖書院,在元代刻書較多。 西湖書院是在南宋國子監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刻印了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和蘇天爵輯《國朝 文類》七十卷,刻印岳珂的《金陀粹編》二十八卷、《續編》三十卷;
太平路大德九年(1305年)刻《漢書》一百二十卷;寧國路刻《后漢書》一百二十卷; 瑞州路刻《隋書》八十五卷;建寧路刻《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池州路刻《三國志》六十五卷;信州路刻《北史》一百卷,《南史》八十卷;杭州路刻《遼史》一百六十一卷,《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宋史》四百九十六卷。 此外,慶元路后至元六年(1340年)刻《玉海》二百卷,《附詞學指南》四卷,泰定二年(1325 年)刻《困學紀聞》二十卷;平江路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刻《吳師道校正鮑彪注戰國策》十卷;龍興路泰定四年(1327年)刻《脈經》十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