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印刷博物館 > 源遠流長的印刷術 > 印刷術的發展和傳播 > 古代印刷的興盛時期--宋代 > 宋代的印刷技藝 |
|
宋代書籍裝訂方式有改變
印刷術發展到宋代,不但雕版、印刷的技術以十分成熟,而且在書籍藝術上也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其版面的裝飾、插圖的精美、字體的仿古與創新、文字的行款與疏密、版式的精密構圖等方面,都體現了印刷技術水平的高度發展。 從書籍的裝訂形式來說,在宋代以前已經使用過卷軸裝、旋風裝和經折裝,這些裝訂形式在宋代仍繼續使用。但由于他們在加工上過于費工,而且也不便閱讀使用,所以,在這種形式下,蝴蝶裝就出現了。 蝴蝶裝大約出現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把書頁依照中縫,將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對折起來,再以中縫為準,將全書各頁對齊,用漿糊粘附在另一包裝紙上,最后裁齊成冊的裝訂形式(圖)。用"蝴蝶裝"裝訂成冊的書籍,翻閱起來如蝴蝶兩翼翻飛、飄舞,故名之為“蝴蝶裝”。五代雕版印刷的監本經書,上呈時是一百三十策(冊)。既然稱策,必為書之方冊,因卷軸裝稱“卷”,不稱冊,加之唐時唐人寫經已有個別為蝶裝,故五代之經書當為蝴蝶裝。
今日看蝶裝,有優點,也有缺點。其優點有:一是便于一版內刊載整幅圖畫,不像一般冊頁書將大幅面圖分作兩半,一面一半,不便閱覽;二是因插架時書口向下,四周向外,如遇蟲鼠咬損,不易損及文字;三是蝴蝶裝書籍存放插架時書口向下,書背向上,灰塵不會進入書內,對保護書籍有利,不像今日之平、精裝書,書背向外,天頭向上,日久為灰塵所污。其缺點是閱讀時,每翻閱一面則遇到兩個空白面(無字面)。蝴蝶裝因有此弊,為后來的“包背裝”所取代。
現存古書,有不少是蝴蝶裝。如北京圖書館藏有古代蝴蝶裝書籍多達三百余種。較早的有宋太平興國年間的寫本《王陵變》、遼代印裝的《蒙求》、甘肅省武威出土的西夏文佛經等。
包背裝大約出現于南宋中期,又稱裹背裝、裹后背。是在蝴蝶裝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裝訂形式。它與蝴蝶裝的主要區別是對折書頁時字面朝外,背面相對,書頁呈雙頁狀。早期的包背裝,其包背紙與書頁的包裹、粘接方法與蝴蝶裝相似,其區別僅在于與包背紙粘接的是訂口,而不是中縫;后來的包背裝則以紙捻穿訂代替了先期的粘接,在訂口一側穿以紙捻,訂成書冊,然后再包粘包背紙。因其包背紙(封面)包背而不穿紙捻,故稱為“包背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