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
李四光 |
李四光(1889-1971),原名李仲揆,蒙古族,湖北黃岡人。中國著名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者。
李四光自幼聰慧好學,12歲時,他以優異成績,考取武蜀高等小學。1904年7月,被清政府選送到日本學習。他在填寫護照時,誤在姓名一欄里填了年齡“十四”,因無錢再買一張表格,他抬頭看見墻上的題字“光被四表”,急中生智,遂將“十”字改成“李”,“四”后面加了一個“光”字,這樣他的名字就成為“李四光”了。
在日本,他學習造船機械。這時,他認識了孫中山先生,受到很大影響,開始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并于1905年在東京加入了中國革命同盟會。
1910年李四光學成回國后,被分配到湖北省中等工業學校任教。
1913年,李四光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采礦專業,后轉為地質專業。1917年,取得學士學位。1919年又獲伯明翰大學的碩士學位。此時,北京大學蔡元培先生來電聘請他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他愉快接受,于1919年底回到祖國,到北大任地質系教授,主講巖石和高等巖石學,邊教書育人,邊進行科研工作。1927年,他獲得伯明翰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李四光在考查祖國大江南北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第四紀冰川的遺跡,經多年苦心鉆研,他提出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論點,并采集到大量的標本,并有多篇論文在國外發表,在世界地質學界引起很大反響,同時也奠定了他在地質學方面的學術基礎。
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下設地質、物理和社會科學三個研究所,李四光任地質所所長。他在地層學、古生物學、巖石學以及構造地質學等方面,都做了廣泛的調查和深入的研究。進行了對地殼和地殼運動的探索。并把野外的實地觀察和實驗室內的模擬試驗結合起來,于1945年,完成了《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一書。這部書凝結了他幾十年嘔心瀝血的成果,標志著地質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地質力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完全形成。
1948年,李四光應邀到倫敦參加第十八屆國際地質學會。雖遠在異國他鄉,他仍時時關心著國內的局勢。此時,周恩來總理來信,希望他早日回國。1950年3月,他克服重重阻力,繞道意大利經香港,回到祖國。
195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長,同時兼任國家科技主席。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并受周總理的重托,著手石油勘探的研究。他在《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資源遠景》一文中,詳細論證了中國大地的“新華夏系構造帶”及石油生成儲存條件。1956年,在他的理論正確指導下,大慶、勝利、華北、江漢等油田相繼被發現。李四光對我國“新華夏系第一沉降帶”的石油開發開辟了廣闊前景,為我國的石油勘探做出了重大貢獻。1958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66年,李四光又開始了地震的探測和預報工作。他分析了地震發生的原因和可能擴展的趨勢,提出解決地震預報問題的新途徑。后來,他多次準確地預報了幾次地震,使國家和人民的財產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
李四光歷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一屆常務委員、第二、三、四屆政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等職。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以及文集《天文、地理、古生物》等。
李四光熱愛祖國,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治學嚴謹,精益求精,一絲不茍,是我們學習的光輝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