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醫藥學家曲煥章
曲煥章(1882-1938),彝族,云南省江川縣趙官村人。是中國近代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醫藥學家,以發明研制“云南白藥”著稱于世。
曲煥章少年時,家境貧寒,10多歲便離家,在販貨的馬幫中以燒飯打雜為生。一天,他出去辦事,忽然腹部劇痛,幸而得到四川道人姚連鈞及其弟子杜文遠的救助,才得以脫險。于是,曲煥章便拜姚連鈞為師,跟從他周游四方,踏上行醫道路。
他們主要在滇東北、滇西北、四川、貴州一帶游歷。這些地方山多林深,盛產草藥。他們采制的草藥多用來防治練武中的跌打損傷、傷骨淤血等,主要是外用。數年后,曲煥章的師父姚連鈞被武林仇人所害致死。師兄杜文遠赴西藏采藥,也一去不返。曲煥章只好獨身一人返回江川、通海一帶,開始獨立行醫,用自己的醫療知識為人治病。他不僅繼承了姚連鈞的醫藥知識,還博采眾長,吸收其他人的醫療知識,還學習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蘭茂的《滇南本草》等中醫藥經典著作,在醫療的理論知識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已經可以識別和采集數百種草藥,配制幾十種草藥驗方。
在漫游各地行醫的實踐中,曲煥章非常注意一些古書未記載的民間草藥及民間應用這些草藥的寶貴經驗,并親自嘗試,探索各種草藥配合之后的變化與用途。云南彝族有著悠久的醫學傳統,對疾病的治療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同時,他發現彝人疾病多與當地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和生活方式有關。因為當地的人多以狩獵為生,故蟲蛇咬傷、跌打骨傷和毒傷煙瘴為多。他借鑒古人經驗,又通過自己親身實驗,制作出不少療效顯著的丹、散、酒、膏等各類藥品。如虎力散、撐骨散、保身藥酒、跌打藥酒、止血藥、萬應華洋膏及最負盛名的百寶丹等等。
百寶丹即是現在享譽海內外的云南白藥。是一種白色藥粉,由三七、重樓、獨宅子、麝香等配制而成,因藥色潔白,故稱之為“白藥”。它內外兼治、療效顯著、收效神速、用法簡捷、用量少、無毒副作用。即使是在醫療技術水平迅速發展的今天,仍是一種治療內外傷的理想藥品,備受歡迎。
當時曲煥章生活的云南,盜匪橫行,連年戰爭,兵荒馬亂,外傷疾病非常多。由于白藥的療效神速,救治了不少人,名聲很大。1924年,曲煥章離開通海,來到昆明開設藥鋪。因治愈了云南軍閥唐繼堯部下吳學顯的斷腿而更加聞名遐邇。吳學顯在云南昆明熱情宣傳曲氏白藥,使得昆明掀起一股搶購白藥的高潮。曲煥章不久亦被唐繼堯聘為東陵醫院滇醫部主任。唐繼堯還為他題字“藥冠南滇”,尊稱他為“國手”。
1931年,曲煥章取得昆明市公安局的“藥商執照”。1934年,又取得云南省公安局的“藥商執照”。從此,白藥的制作、銷售獲得了當局認可的合法地位。并被正式命名為“曲煥章萬應百寶丹”,簡稱“百寶丹”。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其種類發展到三種:普通百寶丹、重升百寶丹、三升百寶丹。它們的功用一致,只是效力不同。每種百寶丹有大、中、小瓶三種包裝,品種齊全,向國內許多省份銷售。
1938年,曲煥章投資40萬元興建了“云南曲煥章大藥房”,以此為中心向各地銷售百寶丹等藥品。白藥的年銷售量高達40萬瓶。這一時期無論是事業還是財富曲煥章都獲得空前的成功,是他一生的巔峰期。
但因百寶丹的信譽高,銷路好,不少人為牟取不義之財,便制作假白藥出售。為維護白藥的聲譽,對顧客負責,曲煥章鉆研出一種獨特的方法:用1-2粒特制的藥片附加在瓶口的藥粉中,既是曲氏的特殊標志,又是藥力很強的藥,專門用于危重病人,還可以保護藥品經久不變,有“保險、防護”之意,因此,被人稱為“保險子”,譽為“白藥中的白藥”、“丹中之丹”。
然而,好景不長,正值曲煥章事業上順利發展時,當時的國民黨中央委員、高等法院院長、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先后兩次致電曲煥章,促其赴國醫館任職,企圖以此竊取白藥配方。曲煥章為防不測,將制藥秘方及制作方法傳授給妻子繆蘭英。1938年6月,他被押送至重慶,由于嚴辭拒絕了焦易堂的無恥要求,被軟禁起來。8月,這位偉大的白藥發明家在重慶逝世,終年56歲。他一生努力鉆研,刻意求新,為我國的傳統醫藥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
曲煥章去世后,其妻繆蘭英繼承夫志,繼續制作經營白藥。解放后,她將白藥秘方及其配制工藝方法全部獻給了人民政府。從此,云南白藥得以大量生產,實現了生產工藝的機械化。1971年,國家專門成立了“云南白藥廠”。云南白藥在醫學界大放光芒,為我國民族醫藥學贏得了廣泛贊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