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丁鶴年
丁鶴年(1335-1424),字永庚,號友鶴山人。回族,武昌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
丁鶴年出身官宦,父職馬祿丁官至武昌達魯花赤。丁鶴年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就讀于南湖書院,學習儒家經典,17歲即精通《詩》、《書》、《禮》而負盛名。
元末明初,為逃避“反色目人(主要是回回人)”運動,丁鶴年浪跡江湖,窮困潦倒,以教書、賣藥為生。明洪武十二年(1379),他才回到武昌,后隱居曾祖父阿老丁墓旁,研究“天方之法”(即伊斯蘭教義)。
丁鶴年博學廣聞,精通詩律,是元末明初很有影響的詩人,有《丁鶴年集》傳世。他的詩取材廣泛,以憂國憂民,關心人民疾苦為主要內容。曾自編《海棠集》,在明清兩代均有流傳。后人集為《丁孝子集》,收詩346首,銘5篇。
丁鶴年在《送人歸故園》中寫道:
故國聞道已休兵,客里哪堪送客行。
老去別懷殊作惡,亂余歸計倍關情。
孤村月落群雞叫,絕塞天清一雁橫。
到日所親如見問,浪游江湖負平生。
抒發了他有志難酬的苦悶心情,表現出他關心祖國命運的思想。
丁鶴年的詩風格獨特,善于“畫龍點睛”,即往往在最后兩句中,抒發其思想感情,使主題得以深化,以達到發人深思的目的。如《登北固山多景樓》詩:
風月無邊地,乾坤有此樓。城隨山北固,潮蹴海西流。
眼界寬三島,胸襟溢九州。階前遺恨石,誰復話安劉?
前六句描寫登北固山多景樓所見景色及感受,而最后兩句卻通過憑吊歷史遺跡,表達出他對國家命運的關心,譴責元朝政府的腐敗無能。
另外,丁鶴年還有一些詩借景抒情,以物喻己,抒發感情,表明自己的志向。他的題畫詩數量多,質量高,清新流利,富于情趣,頗有哲理。如《題天柱山圖》詩云:“拔翠五云中,擎天不計功。誰能凌絕頂,看取日升東。”通過對天柱山的描寫,歌頌了一種不圖名利,奮發向上的精神,既雋永又富于哲理。
丁鶴年的詩在元末明初獨樹一幟,廣為流傳,不僅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有較大影響。后人對他的詩有較高評價,如我國現代著名史學家陳坦先生在他的《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中說:“薩都剌之后,回回教詩人首推丁鶴年。”
丁鶴年有四卷詩流傳至今,《海巢集》、《哀思集》、《方外集》、《續集》。
丁鶴年還通曉中醫學和數學。對繪畫、書法及古代詩論也頗有研究。公元1424年(永樂末年),90歲的丁鶴年卒于杭州,葬阿老丁墓旁,稱“丁氏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