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亞撒馬爾罕的民族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漢文史籍中對撒拉族的稱謂有10余種,但大都為“撒拉爾”或其簡稱“撒拉”的不同音譯,如“撒剌”、“沙剌”、“撒剌爾”等。
關于撒拉族的來源,史籍記載極為簡略,但撒拉族民間卻流傳著豐富的口頭傳說,其中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一則說:
很久以前,在遙遠的中亞撒馬爾罕地方,有一個名叫撒魯爾的游牧部落,部落里有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他們勤勞、善良,而又機智、勇敢。故深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尚男鬲M窄的國王卻十分嫉恨他們,把他們當成眼中釘、肉中刺,一心想除掉他們。為免遭迫害,兄弟倆便率領18個族人,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故鄉的水、土和《古蘭經》,離開了撒馬爾罕向東進發,去尋找新的樂土。后又有45人隨后跟來。他們一行跋山涉水,過沙漠戈壁,越茫茫蔥嶺,經新疆,入青海,最后到達并定居于循化。與當地的藏、回等民族和睦相處,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撒拉族。
傳說的內容或細節上固然有訛傳或牽強附會之處,但根據有關學者對撒拉族語言、人種類型、風俗習慣、民間傳說及歷史記載等方面的綜合研究,撒拉族先民確實是西突厥烏古斯部的撒魯爾人,蒙古西征后從中亞東遷而來,定居循化已有七八百年的歷史了。
撒拉人一直沒有忘記自己遙遠的故鄉和祖先們的遷徙史。除上述傳說外,撒拉族中還曾普遍流行一種“對委奧依納”(駱駝戲)的游戲。參加表演的共4人,其中兩人翻穿皮襖扮作駱駝,另外兩人,一人手牽駱駝,身著長袍,頭纏“達斯達爾”(白色長巾),扮演率眾東來的撒拉族祖先尕勒莽,另一人扮演本地人(蒙古人)。通過對唱和道白的方式,追述先民們從撒馬爾罕輾轉遷徙到青海的艱難歷程,及他們在途中的所見所聞。形式雖然簡單,但對于撒拉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記述與傳承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