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梁畫棟的民居建筑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該州位于橫斷山脈的南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200-2300米。坐落于中部的點蒼山,將本區分割成東西兩種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西部山高谷深,東部地勢較為平緩。洱海位于蒼山東,風景秀麗,素有“銀蒼玉洱”之譽。大理白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溫度16℃。
白族民居形式因地而異,壩區多為土木結構的瓦房,高寒山區則為“垛木房”,即以圓木壘墻為房。

|
白族村寨 |
為適應當地地形特點,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多背靠蒼山,面向洱海。根據當地風大的特點,屋頂外出檐用青石板封檐,以防窩風吹壞屋檐。外墻也不開窗,營造出“風不進屋”的舒適環境。院內則為木構架的大出檐,以適應多雨的氣候。大理地震多,房屋結構的防震措施極為嚴密,木構架本身和相互間設置縱橫穿坊數道,形成較為完善的縱橫拉結連成整體的建筑結構。
白族民居大都呈內院式,房屋為兩層,樓上存糧食和雜物,樓下住人。有的前帶廈廊成重檐式。前墻多為木質,雕花門窗。瓦頂,兩端木構架生起較大,形成優美柔和的屋脊曲線,這是白族民居的特色之一。
三房一照壁民居是深得群眾喜愛的形式。布局常見的有“一正兩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格式。“一正兩耳”是一幢兩層樓邊上再掛兩間平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兩層樓房,和一面照壁的結合,大門開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兩層樓房的垂直配合,圍出一個大天井,兩幢樓房的交接處又圍出一個小天井,并附一個樓閣,合計為五個天井。房基一般用方石砌成,穩固牢實。門樓多以木雕和彩畫來裝飾,形象優美,技藝精湛。堂屋門由六扇格子門組成,每扇格子門分上下兩段,用2-5層透刻法,刻有人物、飛禽走獸和花卉的浮雕圖案,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大門多用木頭、泥土、大理石、青磚等材料,建成斗拱花坊,飛檐翹角,對稱和諧,十分的富麗氣派。建筑物墻面多用石灰粉刷。天井內多砌有花壇,種植花木。照壁飛檐出角,周圍鑲有角磚,頂上蓋青瓦或琉璃瓦,大方得體,比例勻稱。照壁中間粉刷成白色,上寫“萬紫千紅”、“彩云南現”、“龍鳳呈祥”、“福壽安康”等吉祥語,或只寫“福”、“壽”、“祿”、“喜”等獨個大字,或在照壁上繪畫,題詩賦詞,各具風格。
大理還有不少白族民居用條石砌墻,堅固耐用;還有用蒼山十八溪中卵石砌墻的,“大理有三寶,卵石砌墻不會倒”的民間諺語即由此而來。深淺不一,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卵石房,古樸大方,穩固堅實,獨具一格,充分表現了白族能工巧匠們高超的建筑技藝。

|

|
斗拱飛檐 |
照壁 |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