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回族形成的紐帶
 |
正在作禮拜的回族穆斯林 |
回族的來源十分特殊,形成過程漫長而復雜。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伊斯蘭教起了非常重要的紐帶作用。可以說,沒有伊斯蘭教及其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就不可能產生今天的回族。
由于宗教原因而導致民族的形成,這在我國56個民族中確實是比較少見的。即便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情況也截然不同。新疆地區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是先有民族而后改奉伊斯蘭教。如果沒有伊斯蘭教的傳播,或者雖傳播而沒被維、哈等民族所接受,她們仍然是客觀存在的民族實體。而回族則不然,她是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由于伊斯蘭教的凝合作用才逐漸形成民族的。
 |
《古蘭經》 |
斯大林說:“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與其他民族不同,多種來源的回族,當初使用的語言多種多樣,來自西亞的使用波斯語和阿拉伯語,來自中亞的使用突厥語族的各種語言,中國境內的民族成份使用漢語或其他語言,只是后來,漢語才逐漸變成其全民使用的共同語言。從共同地域來看,回族從其發端、形成直至今天,一直呈現著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狀況,很難形成大的共同居住的地域。從經濟生活來看,其經濟有自己的特點,但由于居住的分散,也沒有發展形成特定的經濟體系和經濟中心。只有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或者說民族意識,才對其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這種民族意識、民族認同感,恰恰是建立在伊斯蘭教信仰基礎上的。也就是說,是伊斯蘭教的巨大凝聚力,將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人們融為一體,構成回族這一中華民族的新成員。所以,歷史上回族的民族意識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