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民族——獨龍族
 |
獨龍江上的吊橋 |
獨龍族,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F有人口5816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此外,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
獨龍族自稱“獨龍”,“迪麻”,史稱、他稱“撬”、“俅”、“俅人”、“俅子”、“洛”、“曲洛”等。1952年,依據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為“獨龍族”。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過去多靠刻木結繩記事、傳遞信息。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
獨龍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條件惡劣,交通閉塞,所以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前后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經濟以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為主,采集和狩獵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獨龍族主食玉米、蕎麥,喜歡飲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煙。服飾簡樸,過去多用一塊或兩塊麻布披裹全身,日為衣,夜作被。婦女還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節日是過年。過去無固定時間,多在農歷臘月舉行,節期長短也不一樣。
獨龍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