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建筑的民族——侗族
 |
盛裝姑娘 |
侗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251萬余人,其中貴州省140多萬人,占全國侗族總人口的55.7%。
在湖南、貴州、廣西三省區交界處,有一座海拔1336米的大山,因為山上雞鳴聲可響達三省,故名“三省坡”。侗族人民就世代生息繁衍于此,其中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玉屏、銅仁等縣,湖南省新晃、通道、芷江,廣西的三江、龍勝等地,與漢、苗、壯、瑤、水、布依、土家等民族人民交錯雜居。
侗族先民屬駱越支系,是百越的后裔。魏晉南北朝時泛稱“僚”,宋代稱為“仡伶”或“伶”。明清兩代稱為“峒蠻”、“峒苗”、“峒人”、“洞家”或泛稱為“苗”。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族名為“侗族”。
 |
侗寨水車 |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種方言,每種方言又各有三個土語區。原本沒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創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現大部分通用漢文。
侗族是農耕民族,擅長稻作及稻田養魚,兼營林業。侗族地域屬亞熱帶地區,適宜林木和農作物生長,盛產木材,為全國八大林區之一。尤以產杉木著稱,還產經濟林木油茶和桐油。
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侗鄉向來被譽為“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侗族詩歌題材廣泛,韻律嚴謹,尤以多聲部無伴奏的侗族大歌為其傳統文化之最精粹,在文學和音樂方面都有極珍貴的價值。
 |
送“滿月酒” |
飲食方面,侗族喜食糯米飯、侗粑,愛吃酸食。服裝多用自織自染的侗布制作,男子穿短衣長褲,包大頭巾,婦女穿短衣長褲或百褶裙。喜戴銀冠、項圈、項鏈、手鐲、耳環等銀飾,而且以多為美。
傳統節日、集體交往、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有春節、侗年、吃新節、林王節、趕社節等。集體娛樂活動有“多耶”(集體歌舞)、三月三歌會及搶花炮、蘆笙會、斗牛、抬官人等。
侗族人民擅長建筑,個個是能工巧匠。建筑藝術獨特而精湛,除一般的干欄式民居外,鼓樓、風雨橋更是獨樹一幟,享譽中外,是侗族建筑藝術的結晶。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