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
 |
五亭橋和白塔 |
原名保障河、炮山河,又稱長春湖,瘦西湖名稱始于清乾隆年間。瘦西湖位于揚州市西郊,水源是匯集揚州西北部山岡的雨水于蜀岡南麓,從蜀岡兩峰(大明寺和功德山)間沖出,流經縱橫交錯的河溝,分幾支從東、南兩個方向進入運河而流進長江,起到排洪和水上交通的作用。歷代的造園匠師(特別是清代的)利用30里流程長河,相形度勢來點綴園林,沿湖各園選址和建造都各具特色;形成小院相套、層層相屬的總面積約1000多畝的園林群,而水系串聯諸園起到一條紐帶的作用。各園之間互為對景,互相因借,突破了自身在空間上的局限,延伸和擴大了視野的廣度和縱深度,在布局上呈現出融為一體的效果。瘦西湖造園的成就突出表現在"妙造"自然得體,山水經營匠心獨運,景觀序列連續緊湊,似一軸水墨山水長卷。
瘦西湖有二十四景,按性質大體可分為六類:御苑園林、寺廟園林、祠堂園林、書院園林、酒樓茶肆園林和宅園。
 |
吹臺的月門 |
20世紀50年代初,瘦西湖的名園勝景已殘存不多,經逐步整理修復,現在的瘦西湖游覽面積已達32.4公頃,水面游程4.3公里,其精華部分包括有長堤春柳、徐園、小金山、四橋煙雨、吹臺、五亭橋和白塔等游覽區和風景點。位于湖中長渚西端的吹臺,相傳清代乾隆皇帝在這里釣過魚,故又名“釣魚臺”。臺上重檐方亭有兩圓門,分別引入瘦西湖的兩個有代表性的主體建筑──五亭橋和白塔。五亭橋落成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橋上筑有五座亭子,形似蓮花,故又名蓮花橋。橋長十余丈,高二、三丈,花崗巖構筑,造型別致,在國內現存古橋中風格獨特。白塔為蓮性寺著名建筑,現存白塔是清乾隆年間在舊塔基上重建的,高十余丈,全部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為剎,中層是龕室,均呈圓形;下層為須彌座。白塔與橫臥波光中的五亭橋相映相襯,壯觀典雅。
圖片欣賞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