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建筑文化之源—-河母渡的干闌木構
提到建筑文化之源,不能不說一下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建筑特征總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支配下形成的。中國是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地質、地貌、氣候、水文條件變化很大,各民族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生活習慣各不相同,因而形成許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古代社會的發展遲緩和交通閉塞,又使這些特色得以長期保留下來。典型如:南方氣候炎熱而潮濕的山區有架空的竹、木建筑一干闌;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遷徙的輕木骨架覆以毛氈的氈包式居室;新疆維吾爾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區有土墻平頂或土墻拱頂的房屋,清真寺則用彎頂。黃河中上游利用黃土斷崖挖出橫穴作居室,稱之為窯洞;東北與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壘成墻體的“井干”式建筑。以上這些建筑均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形象特質,但是它們只是一定歷史時期一定地域條件、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態,不具有普遍性,沒有代表中國古代建筑的主流。而建筑既然有其多樣性,同時也必有某種主流類型的存在。全國大部分地區使用木構架承重建筑,這種建筑廣泛分布于各民族地區,是中國使用面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建筑類型,具有普遍意義。它的產生、發展、變化貫穿整個古代建筑的發展過程,也是我國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既然木構架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主流,那么我們可以大膽將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闌木構譽為華夏建筑文化之源。它距今約六、七千年,是我國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術構筑木結構房屋的一個實例。已發掘部分是長約23米、進深約8米的木構架建筑遺址,推測是一座長條形的、體量相當大的干闌式建筑。木構件遺物有柱、梁、枋、板等,許多構件上都帶有榫卯,有的構件還有多處榫卯。可以說,河姆渡的干闌木構已初具木構架建筑的雛形,體現了木構建筑之初的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代表意義。
[上一頁] [下一頁] |